百官志一第二十四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將軍 後漢書二十四


令劉 昭注補
 王先謙集解

漢之初興、承繼大亂、兵不及戢、法度草創、略依秦制、後嗣因循。至景帝、感吳楚之難、始抑損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廣、民用匱乏。世祖中興、務從節約、竝官省職、費減億計、〔集解〕先謙曰見光武紀建武六年詔。 所以補復殘缺、及身未改、而四海從風、中國安樂者也。昔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久存。〔集解〕惠棟曰卽周禮六篇非僞書周官也。 今其遺書、所以觀周室牧民之德旣至、又其有益來事之範、殆未有所窮也。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學漢官篇、諸文倜說、較略不究。 案、胡廣注隆此篇、其論之注曰、「前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好事者樊長孫與書曰、『漢家禮儀、叔孫通等所草創、皆隨律令在理官、藏于几閣、無記錄者、久令二代之業、闇而不彰。誠宜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各有條序、令人無愚智、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劉君甚然其言、與邑子通人郞中張平子參議未定、而劉君遷爲宗正・衞尉、平子爲尙書郞・太史令、各務其職、未暇恤也。至順帝時、平子爲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以漢次述漢事、會復遷河閒相、遂莫能立也。述作之功、獨不易矣。旣感斯言、顧見故新汲令王文山小學爲漢官篇、略道公卿內外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蓋法有成易、而道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宜、爲作詁解、各隨其下、綴續後事、令世施行、庶明厥旨、廣前後憤盈之念、增助來哲多聞之覽焉。」〔集解〕惠棟曰注劉千秋卽劉珍也文苑傳云珍字秋孫疑傳誤又注皆隨律令在理官前禮樂志曰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藏于理官師古曰理官法官也珍與衡皆南陽人故云邑子。 惟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記漢承秦置官本末、訖于王莽、差有條貫、然皆孝武奢廣之事、又職分未悉。世祖節約之制、宜爲常憲、故依其官簿、麤注職分、以爲百官志。 臣昭曰、本志旣久是注曰百官簿、今昭又采異同、俱爲細字、如或相冒、兼應注本注、尤須分顯、故凡是舊注、通爲大書、稱「本注曰」、以表其異。 凡置官之本、及中興所省、無因復見者、旣在漢書百官表、不復悉載。

太傅、上公一人。 大戴記曰、「傅、傅之德義也。」應劭漢官儀曰、「傅者、覆也。」賈生曰、「天子不喩於先聖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詩書無宗、學業不法、此太師之責也、古者齊太公職之。天子不惠於庶民、不禮於大臣、不中於折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戒於齊、不信於事、此太傅之責也、古者周公職之。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敘、音聲不中、進退升降不以禮、俯仰周旋無節、此太保之責也、古者燕召公職之。天子燕業反其學、左右之習詭其師、答諸侯、遇大臣、不知文雅之辭、言語之道、簡聞小誦、不博不習、此少師之責也。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制、御器列側不以度、采服從好不以章、忿悅不以義、與奪不以節、此少傅之責也。天子居處燕私、安而易、樂而耽、飮食不時、醉飽不節、寢起早宴無常、玩好器弄無制、此少保之責也。此古天子自輔弻之禮也、自爲天子而賢智維之、故能慮無失計、舉無過事、終身得中。」〔集解〕李祖楙曰位在三公上故曰上公。 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爲太傅、薨、〔集解〕李祖楙曰茂平帝時密令建武元年爲太傅事詳本傳。 因省。其後每帝初卽位、輒置太傅・錄尙書事、薨、輒省。 胡廣注曰、「猶古冢宰總己之義也。」案、靈帝之初、以陳蕃爲太傅、蕃誅、以胡廣代、始不止一人也。董卓在長安、又自尊爲太師、位在太傅上。應劭漢官儀曰、「太師、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見、授詔、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靈壽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師入省中用杖、自是而闕。」又漢官云、「太傅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二十二人。」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太傅置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令史十二人、置長史、與漢異。」〔集解〕先謙曰明帝初鄧禹章帝初趙熹和帝初鄧彪殤帝初張禹安帝永初元年九月遷北鄕侯初馮石免順帝初桓焉免沖帝初趙峻薨後未置。

太尉、公一人。 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爲稱。」前書曰、「秦官。」鄭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尙書中候云舜爲太尉、束皙據非秦官、以此追難玄焉。臣昭曰、緯候眾書、宗貴神詭、出沒隱顯、動挾誕怪。該覈陰陽、徼迎起伏、或有先徵、時能後驗、故守寄搆思、雜稱曉輔、通儒達好、時略文滯。公輸・益州、具于張衡之詰、無口漢輔、炳乎尹敏之諷。圖讖紛僞、其俗多矣。太尉官實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賦政、將是據後位以書前、非唐官之實號乎。太尉所職、卽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稱太尉、乃中候之妄、蓋非官之爲謬。康成淵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禮而忘舜位、豈其實哉。此是不發譏于中候、而正之於月令也。廣微之誚、未探碩意。說苑曰、「當堯之時、舜爲司徒。」新論曰、「昔堯試于大麓者、領錄天子事、如今尙書官矣。」古史考曰、「舜居百揆、總領百事。」說者以百揆堯初別置、於周更名冢宰、斯其然矣。〔集解〕惠棟曰漢官儀太尉秦官也三司之職司馬主兵漢承秦制曰太尉謝靈運晉書曰秦有太尉掌兵漢仍修之或置或省蔡質漢官典職曰太尉孝文三年始置七年省武帝建元三年置五年省。 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卽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集解〕李祖楙曰通典郊祀祭天七獻王以匏爵酌泛齊獻尸大宗伯以匏爵酌醴齊亞獻是古禮宗伯亞獻漢以太尉掌之後世相沿不復古矣。 大喪則吿諡南郊。〔集解〕李祖楙曰明紀世祖崩命太尉趙熹吿諡南郊禮儀志天子不豫則遣太尉吿請南郊是不僅吿諡。 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三公通諫爭之。世祖卽位、爲大司馬。 漢官儀曰、「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爲漢軍有官候・千人・司馬、故加『大』爲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集解〕惠棟曰韋昭辨釋名云大司馬者馬武也大總武事也訓馬爲武者取其健行也大司馬掌軍古者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李祖楙曰大司馬見光武獻紀吳漢劉隆劉虞傳。 建武二十七年、改爲太尉。 蔡質漢儀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後篡盜神器、故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云、『明帝更司馬・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時公趙憙也。西曹掾安眾鄭均、素好名節、以爲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宮寺、旱魃爲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雲漢之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旣少、自足相容。憙表陳之、卽聽許。其冬、臨辟雍、厯二府、見皆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歎息曰、「椎牛縱酒、勿令乞兒爲宰。」時憙子世爲侍中、驂乘、歸具白之、憙以爲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道發病亡。』」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與此不同。臣昭案、劉虞爲大司馬、而與太尉竝置焉。〔集解〕錢大昕曰注西曹掾安眾鄭均此又一鄭均惠棟曰明紀永平七年冬十月北宮成丙子臨辟雍憙行太尉事也李祖楙曰光武紀建武二十七年司馬去大尋改太尉罷司馬劉隆以趙憙爲太尉獻帝時李傕在長安自爲大司馬亦與太尉竝置而位在三公之右後以張楊爲大司馬太尉楊彪罷始不復置。 長史一人、千石。 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集解〕李祖楙曰太尉長史見黨錮周舉董卓傳。 本注曰、署諸曹事。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爲百石屬。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爲百石云。 漢書音義曰、「正曰掾、副曰屬。」〔集解〕惠棟曰崔寔政論曰後漢品秩爲下優禮甚宏三公乃天子之股肱掾屬則三公之喉舌故三府掾乃言行之本禍福之主及其遷除或朞月而長州郡或數年而至公卿李祖楙曰太尉掾見周榮黨錮張禹楊震王龔杜喬南蠻西南夷傳太尉屬見班超傳律厤志太尉東曹屬見酷吏傳。 西曹主府史署用。〔集解〕李祖楙曰太尉西曹掾見儒林傳。 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集解〕李祖楙曰太尉賊曹掾見銚期傳。 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穀事。黃閣主簿錄省眾事。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詔、『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淸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後、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吏、務盡實覈、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於縣邑、務受試以職。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詔書、有司奏罪名、幷正舉者。』又舊河隄謁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屬爲謁者領之、遷超御史中丞・刺史、或爲小郡。監察黎陽謁者、世祖以幽・幷州兵騎定天下、故於黎陽立營、以謁者監之、兵騎千人、復除甚重。謁者任輕、多放情態、順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淸名威重者、遷超牧守焉。」漢官目錄曰、「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詔書、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察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集解〕惠棟曰錄省眾事一作省錄(惠氏又云注明違法令違作達四科璧召璧作辟今本注皆無此是所據本異。)李祖楙曰大司馬主簿見朱浮傳太尉主簿見董卓傳先謙曰注受字官本作授。 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集解〕李祖楙曰大司馬令史見王霸傳。 本注曰、漢舊注公令史百石、自中興以後、注不說石數。御屬主爲公御。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御屬如錄事也。」 閤下令史主閤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補注〕先謙曰官本章表作表章。 門令史主府門。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 應劭漢官儀、「有官騎三十人。」

司徒公、一人。 孔安國曰、「主徒眾、敎以禮義。」〔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司徒古官也徒眾也司徒主人眾也案劉昭用僞孔安國尙書注以解漢官僞書出自東晉殊不足據李祖楙曰前書秦置丞相省司徒西京初因之哀帝置大司徒罷丞相。 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敎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集解〕惠棟曰魏名臣奏黃門杜恕奏曰漢故事人民疾病責之司徒。 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濯、大喪則掌奉安梓宮。〔集解〕李祖楙曰明紀世祖崩命司徒李訢奉安梓宮。 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卽位、爲大司徒、 漢官儀曰、「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卽位、因而不改。」蔡質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於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於太尉・司空、但爲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倂存。每歲州郡聽採長吏臧否、民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爲之舉謠言者也。頃者舉謠言者、掾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言某州郡行狀云何、善者同聲稱之、不善者各爾銜枚。大較皆取無名勢、其中或有愛憎微裁黜陟之闇昧也。若乃中山祝恬、踐周・召之列、當軸處中、忘謇諤之節、憚首尾之譏、縣囊捉撮、無能淸澄、其與申徒須責鄧通、王嘉封還詔書、邈矣乎。」周禮有外朝、干寶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集解〕惠棟曰齊職儀云司徒品秩冠服同丞相郊廟服冕同太尉注捉撮當作括撮淮南子云兩脾在上燭營指天高誘曰燭陰華營其竅也燭陰讀曰括撮傴僂之象喩容悅之臣李祖楙曰大司徒見光武紀鄧禹伏湛侯霸蔡茂儒林傳。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漢舊儀曰、「哀帝元壽二年、以丞相爲大司徒。郡國守長史上計事竟、遣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苦。記室掾史一人大音讀敕畢、遣敕曰、『詔書殿下禁吏無苛暴。丞史歸吿二千石、順民所疾苦。急去殘賊、審擇良吏、無任苛刻。治獄決訟、務得其中。明詔憂百姓困于衣食、二千石帥勸農桑、思稱厚恩、有以賑贍之、無煩撓奪民時。今日公卿以下、務飭儉恪、奢侈過制度以益甚、二千石身帥有以化之。民冗食者請諭以法、養視疾病、致醫藥務治之。詔書無飾廚養、至今未變、又更過度、甚不稱。歸吿二千石、務省約如法。且案不改者、長吏以聞。官寺鄕亭漏敗、牆垣阤壞不治、無辨護者、不勝任、先自劾不應法。歸吿二千石聽。』十年、更名相國。」案獻帝初、董卓自太尉進爲相國、而司徒不省。及建安末、曹公爲丞相、郗慮爲御史大夫、則罷三公官。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闌、不設鈴、不警鼓、言其深大闊遠、無節限也。」〔集解〕周壽昌曰案朱祐奏宜令三公竝去大名以法經典奏在十五年至是始詔行也先謙曰官本飭作飾。 長史一人、千石。〔集解〕惠棟曰胡廣漢官解詁長史一人銅印黃綬秩千石職無不統李祖楙曰前書丞相有兩長史孝武改置司直秩比二千石哀帝改丞相爲司徒司直仍舊中興因之建武省司直置長史大司徒司直見伏湛宣秉王良杜林傳司徒長史見劉寬吳良橋玄傳五行志。 掾屬三十一人。 漢官目錄曰、「三十人。」〔集解〕李祖楙曰司徒掾見班彪蔡茂楊賜儒林傳律厤志司徒辭曹掾見陳寵傳。 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卽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十二月、復置司直、不屬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領諸州。九年十二月、詔司直比司隸校尉、坐同席在上、假傳置、從事三人、書佐四人。」〔集解〕周壽昌曰光武紀十一年夏四月省大司徒司直官獻帝紀注亦作十一年八字誤李祖楙曰曹操爲丞相有長史王必建安十五年丞相置徵事二人以邴原王烈補又東曹掾崔琰毛玠西曹掾崔琰俱見魏志先謙曰建安二十三年丞相司直韋晃謀誅操不克死魏志同是司直仍屬丞相比獻帝復置之證惟不屬司徒句誤。

司空、公一人。 馬融曰、「掌營城郭、主司空土以居民。」〔集解〕惠棟曰白虎通云司空主土不言土言空者空尙主之何況于實以微見著漢官儀曰司空古官也空穴也司空主土古者穴居穿土爲穴以居人也。 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集解〕李祖楙曰明紀世祖崩命司空馮魴將校復土。 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 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山陵崩阤、川谷不通、五穀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民怨其上、則責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辨、明其得、此之謂三公之事。」 世祖卽位、爲大司空、 應劭漢官儀曰、「綏和元年、罷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議者又以縣道官獄司空、故覆加『大』、爲大司空、亦所以別大小之文。」〔集解〕李祖楙曰大司空見光武紀王梁宋宏李通馬成竇融朱浮杜林張純傳。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漢舊儀曰、「御史大夫勅上計丞長史曰、『詔書殿下布吿郡國、臣下承宣無狀、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長史到郡、與二千石同力爲民興利除害、務有以安之、稱詔書。郡國有茂才不顯者言。殘民貪汚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方察不稱者、刑罰務於得中、惡惡止其身。選舉民侈過度、務有以化之。問今歲善惡孰與往年、對上。問今年盜賊孰與往年、得無有羣輩大賊、對上。』」臣昭案、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慮免、不得補。荀綽晉百官表注曰、「獻帝置御史大夫、職如司空、不領侍御史。」〔集解〕李祖楙曰世祖中元元年以張純視御史大夫從東巡岱宗是前有此官蓋權設而旋罷耳見純傳先謙曰獻紀建安二十三年丞相軍師華歆爲御史大夫魏志同此魏官也范史誤入獻紀錢氏大昕駁之。 屬長史一人、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司空長史見江革傳。 掾屬二十九人。 漢官目錄云、「二十四人。」〔集解〕李祖楙曰司空掾見趙岐孔融應劭方術傳司空倉曹掾劉曄見魏志。 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集解〕李祖楙曰司空西曹令史梁習見魏志。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集解〕李祖楙曰大將軍見章安順質桓靈獻紀吳漢耿弇杜茂竇憲鄧隲梁商梁冀耿寶竇武何進袁紹傳行大將軍事見岑彭寇恂銚期陳俊傳。 次驃騎將軍、〔集解〕李祖楙曰驃騎將軍見光武明靈獻皇后紀劉隆光武十王董卓劉表傳前書孝武置驃騎將軍以霍去病爲之。 次車騎將軍、〔集解〕李祖楙曰見章和殤安順桓靈獻紀馬防竇憲鄧禹鄧隲來厯馮鯤何進董卓傳案靈帝時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右車騎將軍朱雋旋去左右之號蓋兵事曰棘設二員掌征伐故以左右別之。 次衞將軍。〔集解〕李祖楙曰衞將軍見獻皇后紀前書孝武始置衞將軍以宋昌爲之。 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衞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衞、四夷屯警。」〔集解〕惠棟曰韋昭辨釋名云大將軍將軍之大者漢時貴戚爲之或錄尙書事漢官儀驃騎車騎皆金印紫綬位次二千石韋昭云此二將軍秩本二千石武帝征四夷有前後左右將軍爲國爪牙所以揚示威靈折衝萬里漢官解詁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宣元以後雖不出征猶有其官位在諸卿上也李祖楙曰左將軍見賈復傳建武十三年罷靈帝時復以皇甫嵩爲之右將軍見鄧禹萬修傳建武十三年罷獻帝時以袁紹樊稠爲之前將軍見獻紀鄧禹耿純李通王梁董卓趙典傳後將軍見靈獻紀董卓袁術傳。 初、武帝以衞靑數征伐有功、以爲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爲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爲大司馬、景丹爲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 魏略曰、「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竝止罷。」 明帝初卽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爲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章帝卽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卽位、以舅竇憲爲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卽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隲爲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憲、數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爲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卽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爲大將軍、如三公焉。 梁冀別傳曰、「元嘉二年、又加冀禮儀。大將軍朝、到端門若龍門、謁者將引。增掾屬・合人・令史・官騎・鼓吹各十人。」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 東觀書曰、「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集解〕李祖楙曰大將軍長史見皇后紀馬嚴吳祐王暢儒林傳車騎將軍長史見陳禪趙岐傳大將軍司馬見何進文苑傳車騎將軍司馬見陶謙傳。 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郞二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從事中郞見班彪應奉周舉馬融李固荀爽王允鄧隲朱穆班超竇武袁紹劉表循吏文苑西羌傳。 本注曰、職參謀議。 東觀書曰、「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人。」〔集解〕李祖楙曰朱祐傳世祖爲大司馬討河北以佑爲護軍卽其證也中護軍見班固傳護軍見馬成傅燮彭寵鄧禹岑彭吳漢耿弇傳竇融在河西有左護軍是護軍有左稱見文苑傳。 掾屬二十九人。 案本傳、東平王作驃騎、掾史四十人。〔集解〕李祖楙曰將軍掾見吳良崔駰陳寔應奉袁紹劉表梁商竇武何進應劭文苑傳。 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集解〕李祖楙曰令史見梁冀竇武文苑傳。 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 應劭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集解〕李祖楙曰大將軍舍人見馬融傳。 其領軍皆有部曲。〔集解〕李祖楙曰領軍建武初常以名官如岑彭傳所稱領軍李玄是也獻帝時曹操爲相以韓浩爲護軍史奐爲領軍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爲中護軍領軍爲中領軍置長史司馬見魏志。 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大將軍校尉見耿夔王昌劉永竇憲傳。 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軍司馬掌行軍之事凡有征伐則署之還則免有時但稱司馬然與前司馬異軍司馬見質紀耿夔鄭眾班超班勇梁慬竇憲文苑傳但稱司馬見竇融耿恭梁慬耿夔馬援馬防文苑傳。 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爲副貳。〔集解〕李祖楙曰假司馬見章紀耿夔班超傳附見班勇段熲何進傳。 其別營領屬爲別部司馬、〔集解〕李祖楙曰別部司馬見安靈紀文苑南蠻傳附見度尙劉焉傳。 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門候。其餘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總知營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姦、主罪法。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衞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爲常守。 應劭漢官儀曰、「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十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眞。銀印靑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東觀書云、「司馬二人。」〔集解〕惠棟曰本傳永和元年顯宗思耿國之言遂置度遼將軍李祖楙曰度遼將軍見明和安順紀賈琮龎參陳龜橋玄种嵩皇甫規張奐黨錮西羌南匈奴烏桓鮮卑傳附見竇固鄧隲傳應劭云度遼者當渡遼水往擊之故以爲官號云。


百官志一第二十四後漢書二十四

續漢志集解第二十四挍補

百官志一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學漢官篇注越騎校尉劉千秋 官本注千或誤于。 又注無記錄者 官本注記作紀。 又注乃欲以漢次述漢事 柳從辰曰孫星衍輯漢官解詁以漢作以漸是。 又注爲作詁解 柳從辰曰孫輯本詁解作解詁。

太傅上公一人注賈生曰 柳從辰曰見今賈誼新書傅職篇。 又注進退升降不以禮 官本注降誤隆。 又注寢起早宴無常 官本注宴作晏古通。

太尉公一人世祖卽位爲大司馬注元狩六年罷太尉 今案前書百官公卿表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漢官儀誤也。 建武二十七年改爲太尉注明帝更司馬司空府 官本注更誤以。 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注有官騎三十人 柳從辰曰孫輯本作二十二人。

司徒公一人世祖卽位爲大司徒注其與申屠須責鄧通 陳景雲曰須當作顯或作頓錢大昕曰頓字義較長今案此當據嘉傳作坐責爲是不必於字之形似求之。 又注干寶注曰 干或譌于官本注皆誤于今竝正不悉記。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注詔書殿下 錢大昭曰永樂大典本漢舊儀作數下今案下司空注引漢舊儀亦作詔書殿下蓋謂御殿下詔重其事也殿似不誤。 又注丞史歸吿二千石不勝任 柳從辰曰孫輯本漢舊儀丞史歸吿二千石史上有長字無煩撓奪民時撓作擾今日公卿以下公上無今日二字奢侈過制度以益甚奢上有今俗二字以上有日字二千石身帥身上有務以二字無飾廚養作無飾廚傳增養食又更過度作或更尤過度陁壞不治不作所不勝任勝作稱。 又注十年更名相國 陳景雲曰十年上有脫文。 掾屬三十一人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九引干寶司徒儀云掾屬之職敦明敎義肅厲淸風非禮不言非法不行以訓羣吏以貴朝望各掌其所治之曹。

司空公一人世祖卽位爲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注多不究 官本究譌宄。 又注守長史到郡郡國有茂才不顯者言 柳從辰曰孫輯本漢舊儀長史上有丞字言上有上字。

將軍不常置如三公焉 柳從辰曰大將軍之名建自孝武前世衞靑霍光王鳳王商皆嘗爲之而百官公卿表敘列官名乃僅有前後左右將軍而無大將軍及驃騎車騎衞將軍權宜尊寵不爲常官也丁明於孝哀時爲驃騎大將軍驃騎著大自此始而書鈔五十一引漢官趙李牧破秦始受大名則以爲大將軍㕫自戰國此與通典謂秦敗楚虜其大將軍屈匄及漢高帝以韓信爲大將軍皆以大將當之而實非當時已建大將軍之官又前表大將軍位次丞相通典亦明云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而書鈔引漢官乃謂漢興置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則尤無據又引辨釋名謂位在三公上奏在丞相下然漢興之初本無司徒官孝哀置大司徒省丞相其時又已無大將軍司馬則卽將軍兼官惟司空位本在大將軍下是仍非在丞相上矣馬防爲車騎將軍書鈔六十四引漢官儀不過銀印靑綬位次卿上與漢雜事言防位在九卿上絕席說正合此其位亦止如三公耳至竇憲遷大將軍而始位在公上及後梁冀繼之官屬皆倍餘府衰世權宜之事亦非常制故志不取也。 掾屬二十九人注案本傳東平王作驃騎掾史四十人 柳從辰曰東平憲王蒼傳章懷引漢官儀將軍掾屬二十九人中大夫無員令史四十一人與此注異今案范書東平王傳文不載驃騎掾史剡令所引蓋是績漢書本傳文。 明帝初置度遼將軍注明帝十八年 柳從辰曰據紀事在永平八年故志以爲明帝初十字衍今案史無紀年不著年號者蓋注實闕永字平字亦殘其半遂譌爲十字也。



百官志二第二十五 太常 光祿勳 衞尉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後漢書二十五


令劉 昭注補
 王先謙集解

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 盧植禮注曰、「如大樂正。」〔集解〕惠棟曰鄭眾周禮注曰唐虞厯三代以宗官典國之禮與其祭祀漢之太常是也漢官儀曰太常古官也常典也常典三禮也舜典帝曰咨伯夷汝作秩宗典三禮欲令國家盛大社稷常存故曰太常漢常以列侯爲之重宗廟也崔浩曰中猶滿也漢制九卿以上秩一歲滿二千斛漢官儀云中二千石俸月百八十斛。 本注曰、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贊天子。 漢舊儀曰、「贊饗一人、秩六百石、掌贊天子。」〔集解〕惠棟曰常依注及袁山松百官志當作掌衞宏古文官書曰太常主導贊助祭皆平冕七旒元上纁下畫華蟲七章胡廣漢官解詁曰太常掌社稷郊畤事重職尊故在九卿之首。 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 漢官曰、「員吏八十五人、其十二人四科、十五人佐、五人假佐、十三人百石、十五人騎吏、九人學事、十六人守學事。」臣昭曰、凡漢官所載列職人數、今悉以注、雖頗爲繁、蓋周禮列官、陳人役於前、以爲民極、實觀國制、此宏模不可闕者也。〔集解〕惠棟曰齊職儀曰王朗云西京太常行陵赤車十乘漢舊儀曰太常月一行陵也先謙曰官本宏上有則字。 丞一人、比千石。 盧植禮注曰、「如小樂正。」〔集解〕惠棟曰杜佑云丞秦置一人漢多以博士議郞爲之皆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李祖楙曰太常丞見律厤志獨行傳。 本注曰、掌凡行禮及祭祀小事、總署曹事。 漢舊儀曰、「丞舉廟中非法者。」 其署曹掾史、隨事爲員、諸卿皆然。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惠棟曰環濟要略曰太史令取善記述者使記時事天下圖書計最籍皆副焉李祖楙曰太史令見張衡方術傳律厤禮儀志附見梁冀翟酺傳。 本注曰、掌天時・星厤。凡歲將終、奏新年厤。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 漢官曰、「太史待詔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厤、三人龜十、三人廬宅、四人日時、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許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請雨・解事各二人、醫二人。」〔集解〕惠棟曰葛洪云王者立太史之官分拜置立有事宗廟郊祀天地皆擇良辰鄭元云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處吉凶注龜十十當依北宋本作卜三人易筮三北宋本作二李祖楙曰太史待詔見律厤志先謙曰官本十作卜。 丞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太史丞見律厤志。 明堂及靈臺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臺。〔集解〕李祖楙曰明堂見光武和紀靈臺見光武明和紀。 靈臺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 漢官曰、「靈臺待詔四十二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風、十二人候氣、二人候晷景、七人候鍾律。一人舍人。」〔集解〕李祖楙曰太史舍人見律厤志又有太史郞中主治厤亦見律厤志。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僕射、中興轉爲祭酒。 胡廣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長者也。古禮、賓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于地、舊說以爲示有先。」〔集解〕錢大昕曰本僕射上當有本注曰三字惠棟曰蔡邕勸學編周之師氏居虎門今之祭酒也李祖楙曰博士僕射見史記始皇紀中興爲祭酒處士有道藝而在家者解見劉寬傳注。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集解〕惠棟曰漢官儀博士秦官也博者博通今古士者辨于然否李祖楙曰博士見明章和桓紀承宮魯恭趙咨曹褒祖榮楊終寒朗爰延李法鍾皓范升盧植儒林獨行方術傳律厤志。 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尙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嚴・顏氏。掌敎弟子。國有疑事、掌承問對。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本紀桓帝延熹二年、置祕書監。〔集解〕惠棟曰決疑要注漢初置博士而無弟子後置弟子五十人又增滿五百漢末至千人漢官儀祕書監一人秩六百石掌典圖書古今文字考合同異杜佑云後漢圖書在東觀桓帝置祕書監後省李祖楙曰祕書監見荀悅傳案桓帝以前蓋以侍中監祕書儒林傳張巡以侍中典領祕書近署甚見納異後漢藏祕書有東觀蘭臺此或東觀之監也漢官云祕書監秩六百石。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惠棟曰論衡曰太史太祝職在文書無典民之用李祖楙曰太祝令見禮儀志。 本注曰、凡國祭祀、掌讀祝、及迎送神。 漢舊儀曰、「廟祭、太祝令主席酒。」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二人佐、二人學事、四人守學事、九人有秩。百五十人祝人、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六十人。」 丞一人。本注曰、掌祝小神事。

太宰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宰令見禮儀志。 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凡國祭祀、掌陳饌具。 漢官曰、「明堂丞一人、二百石。員吏四十二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三人佐、九人有秩、二人學事、四人守學事。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衞士一十五人。」 丞一人。

太子樂令一人、六百石。〔集解〕錢大昕曰太子當爲大予明帝紀永平三年改大樂爲大予樂注引漢官儀云大予樂令一人秩六百石惠棟曰子依北宋本當作予注同。 本注曰、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 漢官曰、「員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一人斗食、七人佐、十人學事、四人守學事。樂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盧植禮注曰、「太子令如古大胥。漢大樂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內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已上、年十二到三十、顏色和、身體修治者、以爲舞人。」〔集解〕惠棟曰漢官名秩簿曰斗食月俸十一斛注大樂律案康成注周禮引大樂律與此同則鄭本盧說矣。 丞一人。 盧植禮注曰、「大樂丞如古小胥。」〔集解〕李祖楙曰大予樂丞見律厤志注。

高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廟、掌案行掃除。無丞。 漢官曰、「員吏四人、衞士一十五人。」

世祖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廟。 漢官曰、「員吏六人、衞士二十人。」

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園令見祭祀志。 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園、案行掃除。丞及校長各一人。〔集解〕李祖楙曰憲陵園丞見段熲傳。 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應劭漢官名秩曰、「丞皆選孝廉郞年少薄伐者、遷補府長史・都官令・候司・馬。」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時節祭祀。 漢官曰、「每陵食監一人、秩六百石。監丞一人、三百石。中黃門八人、從官官二人。」案、食監卽是食官令號。〔集解〕李祖楙曰食監見祭祀志。

右屬太常。本注曰、有祠祀令一人、後轉屬少府。有太卜令、六百石、後省幷太史。中興以來、省前凡十官。 案前書、十官者、太宰・均官・都水・雍太祝・五畤各一尉也。東觀書曰、「章帝又置祀令・丞、延光元年省。」〔集解〕官本考證曰光何焯校本改平。

光祿勳、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㝛衞宮殿門戶、典謁署郞更直執戟、㝛衞門戶、考其德行而進退之。 胡廣曰、「勳猶閽也、易曰『爲閽寺。』宦寺、主殿宮門戶之職。」〔集解〕惠棟曰漢官儀曰光者明也祿者爵也勳功也言光祿典郞謁者虎賁羽林舉不失德賞不失勞故曰光祿勳又案勳與薰同又與閽通韓詩雨無極云若此無罪薰胥以痡漢書敘傳曰烏乎史遷薰胥以刑晉灼云齊韓魯詩作薰棟謂薰猶閽也楚有大閽鬻拳爲之故楚靈王曰吾欲以韓起爲閽易艮九三厲薰心虞翻本作閽云艮爲閽荀爽本作勳湻于長夏承碑云策薰著于王室易勳薰閽三等同物也薰胥以痡者薰腐刑也胥胥靡也前書楚元王傳申公白生諫不聽胥靡之應劭引此詩爲證是也。 郊祀之事、掌三獻。 漢官曰、「員吏四十四人、其十人四科、三人百石、二人斗食、二人佐、六人騎吏、八人學事、十三人守學事、一人官醫。衞士八十一人。」 丞一人、比千石。

五官中郞將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五官中郞將見章紀李忠馬嚴耿國周章張純張奮何敞楊彪延篤陳紀儒林方術傳附見宋均楊秉李固黃瓊蔡邕傳案魏志獻帝命曹丕爲五官中郞將置官屬爲丞相曹操副。 本注曰、主五官郞。 蔡質漢儀曰、「中郞解、其府對太學。」〔集解〕惠棟曰漢官儀曰秦官也三署郞屬焉。 五官中郞、比六百石。本注曰、無員。 郞年五十以屬五官、故曰六百石。 五官侍郞、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五官郞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郞官皆主更直執戟、㝛衞諸殿門、出充車騎。唯議郞不在直中。 蔡質漢儀曰、「三署郞見光祿勳、執板拜、見五官左右將、執板不拜。於三公諸卿無敬。」〔集解〕李祖楙曰㝛衞要地故用郞官而郞非公卿校尉尙書諸臣子弟不得補本書凡稱除一人爲郞以一子爲郞者皆指三署諸郞非後尙書郞之職也郞見來厯鄧禹耿秉耿恭竇融竇憲馬援馬嚴魯恭趙熹宣秉杜林樊鯈陰興鮑昱梁松鄭眾賈逵桓郁桓焉桓典滕撫趙孝劉般江革鍾離意宋均徐防朱暉胡廣袁安袁敞崔寔章八王杜根周勰傳。

左中郞將、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左中郞將見靈獻紀臧宮魯丕承宮韋彪張奮賈逵蔡邕皇甫規儒林獨行傳附見張酺楊賜楊秉劉焉傳。 本注曰、主左署郞。 蔡質漢儀曰、「中郞解、其府府次五官。」 中郞、比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左中郞附見袁安种劭傳。 侍郞、比四百石。郞中、比三百石。 三郞。 本注曰、皆無員。

右中郞將、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右中郞將見靈紀朱雋儒林傳附見董卓傳。 本注曰、主右署郞。中郞、比六百石。侍郞、比四百石。郞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無員。 三郞、竝無員。〔集解〕李祖楙曰本書各傳所稱中郞將者蓋卽三署之郞將省其署名耳案本傳劉隆以中郞將爲驃騎本紀建武二十年以左中郞將劉隆爲驃騎是一官兩稱史通例也中郞將見各帝紀來歙竇固王梁馬防馬成劉隆馬武趙熹滕撫度尙班固鄭眾皇甫規段熲董卓西羌傳附見杜茂馬援耿弇王堂梁慬傳以上郞中中郞諸官本傳渾書未別署以秩位相等故也中郞見四王三侯杜茂楊厚傳郞中見質靈獻紀鄧訓鄧隲馮勤羊續張堪賈琮韋彪樊準馮魴梁商度尙梁慬欒巴楊終謝弼虞詡張衡馬融蔡邕荀淑荀爽陳蕃竇武何進黨錮劉焉循吏酷吏儒林文苑方術傳附見伏隆魯恭陸康馮魴虞延梁冀張禹周榮張綱袁安董卓段熲宦者傳。

虎賁中郞將、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虎賁中郞將中興後冠侍中如儒林傳戴憑爲虎賁中郞將以侍中兼領之是也餘見皇后紀鄧隲竇憲桓郁張酺黨錮宦者傳附見來厯岑彭傳虎賁中郞將見桓靈紀鄧禹馬援馬廖任隗梁松梁冀張純袁紹袁術傳附見竇章馬嚴桓榮竇武何進孔融傳。 本注曰、主虎賁㝛衞。 前書武帝置期門、平帝更名虎賁。蔡質漢儀曰、「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鶡冠、次右將府。」又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賁、故名焉。孔安國曰、「若虎賁獸」、言其甚猛。〔集解〕惠棟曰賁奔古通用故或作奔毛詩鶉之奔奔左傳作賁賁李祖楙曰建武初亦置期門馬成傳光武以成爲期門從征伐又銚期傳帝嘗輕與期門近出是當時有期門之證後史不再見蓋亦如武帝改爲虎賁矣。 左右僕射・左右陛長各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僕射、主虎賁郞習射。陛長、主直虎賁、朝會在殿中。 漢官曰、「陛長、墨綬銅印。」〔集解〕李祖楙曰陰興傳興以黃門侍郞守期門僕射興將武騎從征伐此僕射猶用武帝舊號也虎賁左右之稱亦後改定。 虎賁中郞、比六百石。虎賁侍郞、比四百石。虎賁郞中、比三百石。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虎賁諸郞、皆父死子代、漢制也。」〔集解〕李祖楙曰虎賁見光武安順桓靈皇后紀。 節從虎賁、比二百石。 四郞。 本注曰、皆無員。掌㝛衞侍從。自節從虎賁久者轉遷、才能差高至中郞。

羽林中郞將、〔集解〕李祖楙曰羽林中郞將見桓典傳附見耿弇傳或但稱羽林郞將見竇章馮魴傳。 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郞。 案、漢末又有四中郞將、皆帥師征伐、不知何時置。董卓爲東中郞將、盧植爲北中郞將、獻帝以曹操爲南中郞將。〔集解〕李祖楙曰漢末中郞將有加號者如朱雋傳鎭賊中郞將平難中郞將是劉焉傳鎭夷征東二中郞將乃隨征伐之事還則免焉。 羽林郞、比三百石。〔集解〕李祖楙曰羽林郞見安順桓靈紀董卓傳。 本注曰、無員。掌㝛衞侍從。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集解〕李祖楙曰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爲羽林郞見本傳卓隴西人。 本武帝以便馬從獵、還㝛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郞。 前書曰、「初置爲建章營騎、後更名。出補三百石丞・尉。」荀綽晉百官表注曰、「言其嚴厲整銳也。」案此則爲巖郞、與志不同。蔡質漢儀曰、「羽林郞百二十八人、無常員、府次虎賁府。」〔集解〕惠棟曰程大昌據李試義訓曰屋垂謂之宇宇下謂之廡步檐謂之廊峻廊謂之巖李祖楙曰安紀順帝踐阼虎賁羽林士屯南北宮諸門注云光武中興以征伐之士勞苦者爲之故曰羽林士。

羽林左監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羽林左監見皇后紀任隗馬廖曹褒傳附見耿弇梁竦傳。 本注曰、主羽林左騎。 漢官曰、「孝廉郞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監官屬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 丞一人。

羽林右監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羽林右監附見來厯馮勤傳。 本注曰、主羽林右騎。〔集解〕李祖楙曰左右羽林見靈紀。 丞一人。

奉車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三人。」〔集解〕李祖楙曰奉車都尉見明紀竇固韋彪鄧彪宦者方術傳附見竇融蘇章劉陶劉焉傳。 掌御乘輿車。〔集解〕惠棟曰劉煕釋名曰奉車都尉奉天子乘輿韋昭辨云主乘輿車尊不敢言主故言奉。

駙馬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五人。」〔集解〕李祖楙曰駙馬都尉見明紀耿國耿秉光武十王傳附見竇固傳。 掌駙馬。〔集解〕李祖楙曰前書奉車駙馬皆孝武初置不屬光祿勳。

騎都尉、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騎都尉見明安靈皇后紀耿恭劉隆陰識張堪朱暉樂恢公孫瓚呂布循吏酷吏宦者儒林獨行傳附見耿恭王霸耿純竇固梁慬董卓袁紹傳中興初騎都尉有以侍中兼者見臧宮馬武賈逵湻于恭儒林傳。 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一十人。」 本監羽林騎。〔集解〕李祖楙曰前書羽林騎武帝置宣帝令中郞將騎都尉監之中興後有以中郞將監者見竇固陰興傳有以侍中監羽林者如來厯傳厯爲侍中監羽林右騎又竇靖以侍中監羽林左騎是也。

光祿大夫、比二千石。〔集解〕惠棟曰漢官儀曰光祿大夫屬光祿勳門外特施行馬以旌別之荀綽晉百官表曰光祿大夫古官也職掌言議毗亮論道獻可替否贊揚德化李祖楙曰光祿大夫見安順桓靈獻紀鄧晨魏霸伏隆郭伋張堪桓焉李法翟酺楊賜楊秉楊彪橋玄陳球欒巴杜喬周舉黃琬荀彧皇甫嵩朱雋儒林方術西羌傳附見楊厚黃瓊王允傳。 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三人。」 凡大夫・議郞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令所使。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祿大夫掌弔。〔集解〕李祖楙曰元和三年楚王英母薨後遣光祿大夫持節弔祠是光祿掌弔之證又安桓紀會稽大疫遣光祿大夫將大醫循行疾病順紀周舉傳遣八使巡行風俗以杜喬等皆守光祿大夫是唯詔命所使無常事之證。

太中大夫、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太中大夫見光武桓靈獻皇后紀來歙耿純馬援馬嚴臧宮銚期劉寬伏隆宋弘張堪王良申屠剛郭伋梁統張純鄭興張宗胡廣橋玄楊秉种拂孔融段熲循吏酷吏儒林文苑傳律厤志。 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二十人、秩比二千石。」〔集解〕惠棟曰韋昭辨釋名曰太中大夫在中最高大也。

中散大夫、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中散大夫見皇后紀魯丕黨錮儒林傳附見來厯傳。 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三十人、秩比二千石。」〔集解〕惠棟曰光武中興置。

諫議大夫、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諫議大夫見靈紀王良鮑永趙孝江革陳禪李法种劭劉陶周舉朱雋段熲循吏宦者儒林文苑獨行傳附見來厯傳前書諫大夫秩比八百石。 本注曰、無員。 胡廣曰、「光祿大夫、本爲中大夫、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爲光祿大夫、世祖中興、以爲諫議大夫。又有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皆爲天子之下大夫、視列國之上卿。」漢官曰、「三十人。」〔集解〕惠棟曰齊職儀曰秦置諫大夫屬郞中令無常員多至數十人掌論議漢初不置至武帝始因秦置之無常員皆名儒㝛德爲之光武增議字爲諫議大夫置三十人。

議郞、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議郞見和桓靈皇后紀魯恭魯丕蔡茂鄭均趙典楊厚王堂吳良蘇章賈琮陸康范升桓榮桓鸞楊琁劉平趙咨王扶王望湻于恭光武十王樂恢張敏李法翟酺崔寔楊彪章八王种暠种劭欒巴劉瑜虞翊傅燮蓋勳馬融蔡邕左雄黃瓊李固李燮延篤史弻盧植趙岐皇甫規張奐段熲陳蕃黨錮鄭太孔融皇甫嵩循吏酷吏儒林文苑傳附見韋彪陰興桓彬梁冀朱穆袁安杜根劉陶董卓傳。 本注曰、無員。 漢官曰、「五十人、無常員。」〔集解〕惠棟曰漢舊儀曰議郞秩比六百石特徵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第公府掾試博士者拜郞中也李祖楙曰十三州志議郞秦官也冘無所掌。

謁者僕射一人、比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謁者見光武明安質桓獻紀鄧訓馬棱韋彪張堪張宗周磐宋均寒朗梁慬李恂龎參文苑獨行西羌傳禮儀志附見杜茂耿恭竇憲陰興度尙段熲傳謁者僕射見章和紀耿秉文苑傳附見楊震傳。 本注曰、爲謁者臺率、主謁者、天子出、奉引。古重習武、有主射以督錄之、故曰僕射。 蔡質漢儀曰、「見尙書令、對揖無敬。謁者見、執板拜之。」〔集解〕惠棟曰漢官儀曰秦官也謁請也僕主也古重武事故設主射以督課之秩六百石冠高山言其矜莊高故以高山爲號。 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時節威儀。 漢官曰、「謁者三十人、其二人公府掾、六百石持使也。」 謁者三十人。〔集解〕惠棟曰漢官儀曰謁者皆緗幘大冠白絹單衣。 其給事謁者、四百石。其灌謁者郞中、比三百石。〔集解〕李祖楙曰灌謁者見獨行傳。 本注曰、掌賓贊受事、及上章報問。將・大夫以下之喪、掌使弔。本員七十人、中興但三十人。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皆用孝廉年五十、威容嚴恪能賓者爲之。明帝詔曰、『謁者乃堯之尊官、所以試舜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者也。』昔燕太子使荊軻劫始皇、變起兩楹之間、其後謁者持匕首刺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板。」 初爲灌謁者、滿歲爲給事謁者。 蔡質漢儀曰、「出府丞・長史・陵令、皆選儀容端正、任奉使者。」

右屬光祿勳。本注曰、職屬光祿者、自五官將至羽林右監、凡七署。自奉車都尉至謁者、以文屬焉。舊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尙書奏事、平省之。世祖省、使小黃門郞受事、〔集解〕李祖楙曰中興初左曹亦常置如本傳邳彤爲光武左曹侍中王常堅鐔俱爲左曹是。 車駕出、給黃門郞兼。有請室令、車駕出、在前請所幸、徼車迎白、示重愼。中興但以郞兼、事訖罷、又省車・戶・騎凡三將、 如湻曰、「主車曰車郞、主戶衞曰戶郞。」〔集解〕李祖楙曰中興初有騎將光武郭后兄竟初爲騎將從征伐是見皇后紀。 及羽林令。

衞尉、卿一人、中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衞尉見明和安順桓靈獻紀李通來厯銚期竇固馬廖劉寬趙熹趙典陰興鴻魴丁鴻周景楊彪黨錮文苑傳附見竇融竇憲馬防梁冀蔡邕董卓傳。 本注曰、掌宮門衞士、宮中徼循事。 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其九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學三人百石、十二人斗食、二人佐、十三人學事、一人官醫。衞士六十人。」〔集解〕惠棟曰齊職儀曰衞尉秦官也漢因之景帝更名中大夫令尋復舊。 丞一人、比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衞尉丞附見來厯傳。

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公車見光武和靈紀公車司馬令見儒林傳。 本注曰、掌宮南闕門、〔集解〕李祖楙曰公車門名公車所在因以名焉見光武紀注所說不同公車門或卽南闕門也。 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徵詣公車者。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議郞衞林爲公車司馬令、位隨將・大夫。舊公車令與都官・長史位從將・大夫、自林始。」〔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周官也。 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選曉諱、掌知非法。尉主闕門兵禁、戒非常。 胡廣曰、「諸門部各陳屯夾道、其旁當兵、以示威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南宮衞士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衞士令見賈逵朱暉傳漢官曰衞士令掌南北宮衞士是兼掌不分南北之職列傳書不言南北蓋省文。 本注曰、掌南宮衞士。 漢官曰、「員吏九十五人、衞士五百三十七人。」 丞一人。

北宮衞士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北宮衞士令見儒林獨行傳。 本注曰、掌北宮衞士。 漢官曰、「員吏七十二人、衞士四百七十二人。」 丞一人。

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 周禮司寤氏有夜士、干寶注曰、「今都候之屬。」 本注曰、主劒戟士、徼循宮、及天子有所收考。 漢官曰、「右都候員吏二十二人、衞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候員吏二十八人、衞士三百八十三人。」蔡質漢儀曰、「宮中諸有劾奏辠、左都候執戟戲車縛送付詔獄、在候大小各付所屬。以馬被覆。見尙書令・尙書僕射・尙書皆執板拜、見丞・郞皆揖。」 丞各一人。

宮掖門、每門司馬一人、比千石。本注曰、南宮南屯司馬、主平城門、 漢官曰、「員吏九人、衞士百二人。」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九月、初開此門。」 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 案雒陽宮門名爲蒼龍闕門。漢官曰、「員吏六人、衞士四十人。」 玄武司馬、主玄武門、 漢官曰、「員吏二人、衞士三十八人。」〔集解〕李祖楙曰玄武司馬見班固傳附見虞延傳。 北屯司馬、主北門、 漢官曰、「員吏二人、衞士三十八人。」 北宮朱爵司馬、主南掖門、 漢官曰、「員吏四人、衞士百二十四人。」古今注曰、「永平二年十一月、初作北宮朱爵南司馬門。」 東明司馬、主東門、 漢官曰、「員吏十三人、衞士百八十人。」 朔平司馬、主北門、 漢官曰、「員吏五人、衞士百一十七人。」 凡七門。 漢官曰、「凡員吏皆隊長佐。」 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宮名兩字、爲鐵印文符、案省符乃內之。 胡廣曰、「符用木、長尺二寸、鐵印以符之。」 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宮長史爲封棨傳、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右屬衞尉。本注曰、中興省旅賁令、衞士一人丞。 漢官目錄曰、「右三卿、太尉所部。」

太僕、卿一人、中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僕見光武明章和安順質桓靈獻紀來厯祭彤任隗趙熹趙典朱浮馮魴梁松張純鄧彪袁安袁敞張酺韓稜周景楊震楊秉楊彪王龔黃瓊黃琬陳紀趙岐王允黨錮朱雋傳附見鄧禹馬防魯恭侯霸宋弘崔寔陳寵傳。 本注曰、掌車馬。天子每出、奏駕上鹵簿用、大駕則執馭。 漢官曰、「員吏七十人、其七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學八人百石、六人斗食、七人佐、六人騎吏、三人假佐、三十一人學事、一人官醫。」〔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太僕卿周穆王所置也蓋大御眾僕之長中大夫也。 丞一人、比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前書丞有二人。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作兵器弓弩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入武庫、及主織綬諸雜工。 漢官曰、「員吏百九人。」 左右丞各一人。

車府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車府令附見吳良傳。 本注曰、主乘輿諸車。 漢官曰、「員吏二十四人。」 丞一人。

未央廏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未央廏令見鄭眾傳附見來厯傳。 本注曰、主乘輿及廏中諸馬。 漢官曰、「員吏七十人、卒騶二十人。」 長樂廏丞一人。 漢官曰、「員吏十五人、卒騶二十人。苜蓿苑官田所一人守之。」

右屬太僕。本注曰、舊有六廏、皆六百石令、 前書曰、「有大廏・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晉灼曰、「六廏名也、主馬萬匹。」 中興省約、但置一廐。後置左駿令・廏、別主乘輿御馬、後或幷省。又有牧師苑、皆令官、主養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興皆省、唯漢陽有流馬苑、但以羽林郞監領。 古今注曰、「漢安元年七月、置承華廏令、秩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順紀東觀記注云漢安時以遠近獻馬眾多園廐充滿始置承華廐令。

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 應劭曰、「兵獄同制、故稱廷尉。」〔集解〕惠棟曰風俗通曰廷者平也漢官儀曰廷尉秦官也春秋魯毀中軍成于臧氏臧氏爲司寇故兵事亦成于司寇前書刑法志先兵而後刑亦此義也李祖楙曰廷尉見靈獻紀鄧晨馮鯤郭躬郭鎭陳寵霍醑楊賜張皓陳球傳附見梁冀班勇傳。 本注曰、掌平獄、奏當所應。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 胡廣曰、「讞、質也。」漢官曰、「員吏百四十人、其十一人四科、十六人二百石廷吏、文學十六人百石、十三人獄史、二十七人佐、二十六人騎吏、三十人假佐、一人官醫。」〔集解〕惠棟曰崔浩云當謂處其罪也胡廣漢官解詁曰廷尉當疑獄周禮訝士有治于士者造焉鄭氏注云如今郡國亦時遣主者吏詣廷尉議者李祖楙曰廷尉史見酷吏傳。 正・左監各一人。 前漢有左右監平、世祖省右而猶曰左。〔集解〕李祖楙曰前百官表正左右監秩皆千石中興不言右蓋與左平同廷尉正見鍾皓郭躬陳忠傳獻帝時鍾繇爲廷尉正見魏志廷尉左監見陳寵傳。 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決詔獄。〔集解〕惠棟曰衞展陳諺言表曰諺言廷尉獄平如砥有錢生無錢死此諺之起死生之出于此法獄也。

右屬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獄二十六所、各令長名世祖中興皆省、唯廷尉及雒陽有詔獄。 蔡質漢儀曰、「正月旦、百官朝賀、光祿勳劉嘉・廷尉趙世各辭不能朝、高賜舉奏、『皆以被病篤困、空文武之位、闕上卿之贊、旣無忠信斷金之用、而有敗禮傷化之尤、不謹不敬。請廷尉治嘉罪、河南尹治世罪。』議以世掌廷尉、故轉屬他官。」〔集解〕惠棟曰嘉東海郯人恭王之後賜後爲南陽太守見李固傳李祖楙曰和帝永元九年復置若盧獄官前書屬少府本志不載此官或卽詔獄服虔注云若盧詔獄也。

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 周禮、「象胥」、干寶注曰今鴻臚。〔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鴻臚景帝置郊廟行禮贊九賓鴻聲臚傳之也劉煕釋名曰腹前肥曰臚此主王侯及蕃國言以京師爲心體王侯蕃國爲腹臚以養之也韋昭辨曰鴻臚本故典客掌賓體武帝時更爲鴻臚鴻大也臚陳序也言以大禮陳序于賓客也。 本注曰、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旣可、以命羣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 漢官曰、「員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學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騎吏、十五人學事、五人官醫。」永元十年、大匠應順上言、「百郡計吏、觀國之光、而舍逆旅、崎嶇私館、直裝衣物、敝朽暴露、朝會邈遠、事不肅給。昔、霸國盟主耳、舍諸侯於隸人、子產以爲大譏。況今四海之大、而可無乎。」和帝嘉納其言、卽創業焉。 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大行令見律厤志。 本注曰、主諸郞。 漢官曰、「員吏四十人。」〔集解〕惠棟曰司馬貞云諸侯薨大鴻臚奏諡列侯薨則大行奏誄。 丞一人。治禮郞四十七人。 漢官曰、「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學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學事、十二人守學事。」東觀書曰、「主齋祠儐贊九賓。又有公室、主稠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補。」案盧植禮注曰、「大行郞亦如謁者、兼舉形貌。」〔集解〕官本考證曰注稠當作調。

右屬大鴻臚。本注曰、承秦有典屬國、別主四方夷狄朝貢侍子、成帝時省幷大鴻臚。中興省驛官・別火二令・丞。 如湻曰、「漢儀注、『別火、獄令官、主治改火事。』」 及郡邸長・丞、但令郞治郡邸。 漢官目錄曰、「右三官、司徒所部。」


百官志二第二十五後漢書二十五

續漢志集解第二十五挍補

百官志二太常卿一人每月前晦察行陵廟注此宏模不可闕者也 錢大昭曰閩本此下有則字無下者字案與官本注又異。

太史令一人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注漢官曰 官本注官下有儀字。 太史待詔三十七人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三十五引應劭云太史令望郞三十人掌故三十人。 靈臺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注漢官曰靈臺待詔四十二人 柳從辰曰孫輯本作四十一人是。

博士祭酒一人 柳從辰曰書鈔六十七引漢舊儀博士祭酒選有道之人有學者祭酒今案前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十三州志則云孝武初置五輕博士後稍增至十四員取聰明威重者一人爲祭酒主領焉蓋通兩漢言之也。

太祝令一人 柳從辰曰東觀記陰猛好學溫良稱於儒林以郞遷爲太祝令。

太宰令一人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注一人斗食 官本注一作二柳從辰曰孫輯漢官亦作一然以員吏二十五人計之作二爲合。 又注如古大胥 大原譌人已正官本注不誤。

光祿勳卿一人注宦寺主殿宮門戶之職 官本注宦譌官柳從辰曰孫輯本漢官解詁無宦寺二字。 郊祀之事掌三獻注員吏四十四人 柳從辰曰據下所列合有四十五人疑誤。 丞一人比千石 柳從辰曰本書張霸傳霸爲光祿主事注謂光祿勳之主事見漢官儀又唐六典十五引漢官儀光祿勳有主簿志皆不載今案官簿於公卿掾屬皆略不及光祿勳之有主事早見前書張湯子安世傳而前表亦不載主簿固其類也竝已詳黨錮獨行二傳挍補。

左中郞將主左署郞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四十一引漢舊儀左中郞將主謁者。

右中郞將主右署郞 柳從辰曰御覽引漢舊儀右中郞將主常侍侍郞。

羽林中郞將主羽林郞注獻帝以曹操爲南中郞將 陳景雲曰操當作植見魏志植傳。 故號巖郞注羽林郞百二十八人 官本注二作一柳從辰曰孫輯漢官典質儀作二與毛本合。

議郞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注漢官曰五十人 柳從辰曰書鈔五十六引漢官儀作十二人不屬署不直事。

謁者僕射一人其灌謁者郞中比三百石 錢大昕曰灌當讀如權說文夢灌渝卽爾雅釋草其萌虇蕍大戴禮百草權輿亦卽虇[艹弓兪]之異文今案錢氏通灌爲權於義得矣然灌未必果可通權也抑單言權但可訓權假未必可訓權輿錢氏破爾雅句讀以就已說又非所安矣且官名果爲權何必代以灌今志與獨行傳皆明作灌章懷注引漢官儀及胡廣馬融應奉之說亦皆作灌字必不誤特灌之說卒莫能定已於前校補略致所疑固不敢信錢說也廣云灌桓通典桓作栢說雖可通於義則譾仍與吉凶之制無涉不知蓋闕姑俟再詳。

衞尉卿掌宮門衞士 錢大昭曰周禮宮正注若今時衞士塡街蹕也疏云漢儀大駕行幸使衞士塡塞街巷以備非常。 注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 柳從辰曰據下所列合有四十二人。

公車司馬令一人尉主闕門兵禁戒非常注以示威武 武原譌比依通典正官本注不誤今案通典注引胡廣說其旁當兵當作設交戟以遮妄出入者作交節戟以遮誤出入也。

左右都候各一人及天子有所收考注在候大小各付所屬 官本注候作官今案通典注引此候作宮未詳孰是又以馬被覆四字不知何指通典注省。

宮掖門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 官本宮上有北字今案北宮三門叧列在後此皆南宮門不應有北字。 本宮長史爲封棨傳 官本宮作官是今案外人謂無官位者受本官所遣當封棨傳爲信也。

舊有六廏 案通典注或曰六廏未央承華騊駼龍馬輅軨大廏也。 皆六百石令注有大廏未央馬家三令 三原譌二依前表正官本注不誤又前表顏注家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軍國所領。 後置左駿令廏 錢大昭曰令廏二字當乙今案承上但置一廏言重在廏疑令廏本同時置兼言之也。

廷尉卿一人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三十一引韋昭辨釋名廷尉縣尉皆古官也以尉尉人也凡掌賊及司察之官皆曰尉尉罰也言以罪罰姦非也今案說文尉從上按下也所以申繒是卽尉斗矣(通俗文火斗曰尉今別作熨非。)以物貯火從上尉按而使之平前書車千秋傳所謂尉安眾庶(師古曰尉安之字本無心。)張釋之傳所謂天下之平皆卽廷尉本義又前表太尉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爲稱此又一言以蔽凡太尉衞尉縣尉皆武官也廷尉主擊斷古者兵刑同科故亦名尉辨釋名競競於掌賊司察罰姦皆其餘義。

正左監各一人 錢大昭曰各字疑衍馮緄碑緄爲廷尉左監正今案錢說是也通典廷尉正後漢一人其非各一人甚明。 注前漢有左右監平 漢原譌各已正官本注不誤。

大鴻臚卿一人集解劉煕釋名曰以養之也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三十二引韋昭辨釋名作腹前肥者臚言以京師爲心腹王侯外國爲四體以養之也與此引微異。 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 案孟子勞之來之匡之直之。 注而可無乎 官本注可或譌百。



百官志三第二十六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後漢書二十六


令劉 昭注補
 王先謙集解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宗正古官也周成王時彤伯入爲宗正王充云秩宗卿官漢之宗正也李祖楙曰宗正見安順靈紀四王三侯劉寬劉平黨錮劉虞循吏儒林文苑傳附見來厯馬嚴桓彬傳。 本注曰、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集解〕惠棟曰禮記大傳云繫之以姓而弗別鄭氏云繫之弗別若今宗室屬籍也。 若有犯法當髡以上、先上諸宗正、宗正以聞、乃報決。 胡廣曰、「又歲一治諸王世譜差序秩第。」漢官曰、「員吏四十一人、其六人四科、一人二百石、四人百石、三人佐、六人騎吏、二人法家、十八人學事、一人官醫。」〔集解〕惠棟曰前書平帝紀曰元始元年令公列侯嗣子有罪耐以上先請鄭司農周禮注曰今時宗室有罪先請。 丞一人、比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宗正丞見獨行傳。

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主家令附見趙孝傳。 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 漢官曰、「主簿一人、秩六百石。僕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長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從官三人。」東觀書曰、「其主薨無子、置傅一人守其家。」〔集解〕李祖楙曰漢時長公主官屬異於諸公主漢官儀曰長公主官屬傅一人員吏五人騶僕射五人私府長食官長永巷令家令各一人所注不同。

右屬宗正。本注曰、中興省都司空令・丞。 如湻曰、「主罪人。」

大司農、卿一人、中二千石。〔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大司農古官也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時舜時二十二官弃爲后稷播時百穀蓋其任也初秦置治粟內史掌穀貨漢因之景帝更名大農令武帝更名大司農王莽改曰羲和又改爲納言東漢復爲大司農李祖楙曰大司農見各紀李通耿國馮勤牟融鄭弘鄭玄鄭眾第五倫鄧彪張禹徐防胡廣陳寵何煕种暠尹勳黃瓊李固杜喬張奐黨錮朱雋傳附見鄧隲卓茂伏湛趙典陳元趙咨周景崔寔左雄傳。 本注曰、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爲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 漢書曰、「員吏百六十四人、其十八人四科、九人斗食、十六人二百石、文學二十人百石、二十五人佐、七十五人學事、一人官醫。」 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古今注曰、「建初七年七月、爲大司農置丞一人、秩千石、別主帑藏。」則部丞應是而秩不同。應劭漢官秩亦云、「二千石。」

太倉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惠棟曰齊職儀曰周司徒屬官有廩人倉人則其職也釋名曰倉藏也藏穀物也李祖楙曰太倉令附見梁冀傳。 本注曰、主受郡國傳漕穀。 漢官曰、「員吏九十九人。」〔集解〕惠棟曰傳與轉古字通。 丞一人。

平準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靈帝熹平四年改爲中準見本紀。 本注曰、掌知物賈、主練染、作采色。 漢官曰、「員吏百九十人。」〔集解〕惠棟曰劉煕釋名云平準令主染色色有常平之法故準而酌之韋昭辨云主平物價使相依準。 丞一人。

導官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導官見殤帝皇后紀。 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乾𥼓。導、擇也。 漢官曰、「員吏百一十二人。」〔集解〕惠棟曰司馬相如傳導一莖六穗于庖環濟要畧云導官令掌諸御米飛麪也丁度云以粟爲米曰䆃漢有䆃官。 丞一人。

右屬大司農。本注曰、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 魏志曰、「曹公置典農中郞將、秩二千石。典農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農校尉、秩比二千石。所主如中郞。部分別而少、爲校尉丞。」〔集解〕李祖楙曰和帝永元十五年復置涿郡故鹽鐵官蓋中興後各郡縣鹽鐵官置省不常故曰復續漢書云郡縣有鹽官錢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皆如縣見和紀。 又有廩犧令、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廩犧令見儒林傳。 掌祭祀犧牲雁鶩之屬。 漢官曰、「丞一人、三百石。員吏四十人、其十一人斗食、十七人佐、七人學事、五人守學事、皆河南屬縣給吏者。」〔集解〕惠棟曰袁紀和帝永和九年秋九月庚戌初設廩犧官。 及雒陽市長・ 漢官曰、「市長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明法補。員吏三十六人、十三人百石嗇夫、十一人斗食、十二人佐。又有檝擢丞、三百石、別治中水官、主水渠、在馬市東、有員吏六人。」〔集解〕惠棟曰論衡洛陽城中之道無水水工激上雒中之水日夜馳流水工之功也李祖楙曰市丞附見耿秉傳。 滎陽敖倉官、中興皆屬河南尹。餘均輸等皆省。 均輸者、前書孟康注曰、「謂諸當所有輸於官者、皆令輸其土地所饒、平其所在時賈、官更於他處貨之。輸者旣便、而官有利。」鹽鐵論、「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于京師、以籠貨物、賤則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利、故曰平準。準平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不劬勞、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也。』文學曰、『古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人納其穫、工女效其織。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買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畱難與之爲市。吏之所入非獨齊・陶之縑、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爲耳。行姦賣平、農民重苦、必苦女工繭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闔門擅市、卽萬民竝收。竝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利。自市則吏容姦、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姦吏、收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爲利而賈萬物也。』」王隆小學漢官篇曰、「調均報度、輸漕委輸。」胡廣注曰、「邊郡諸官請調者、皆爲調均報給之也。以水通輸曰漕。委、積也。郡國所積聚金帛貨賄、隨時輸送諸司農、曰委輸、以供國用。」前書又有都內藉田令・丞、幹官・鐵市兩長・丞、郡國諸倉農監六十五官長・丞、皆屬之。〔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桓帝永元十五年復置廩犧令蓋又另設如舊制不屬之河南尹。

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少府見安順獻紀邳彤竇章杜林趙典丁鴻徐防霍醑橋玄楊賜楊彪黃琬張奐黨錮孔融儒林傳附見鄧禹岑彭耿秉竇憲陰興梁竦崔寔傳。 本注曰、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 漢官曰、「員吏三十四人、其一人四科、一人二百石、五人百石、四人斗食、三人佐、六人騎吏、十三人學事、一人官醫。少者小也、小故稱少府。王者以租稅爲公用、山澤陂池之稅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漢官儀曰、「田租・芻藁以給經用、凶年、山澤魚鹽市稅少府以給私用也。」〔集解〕惠棟曰胡廣漢官解詁曰少府主供養陂池禁錢服御口實掖庭中宮漢官儀曰少府掌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爲小藏故曰少府秩中二千石大用由司農小用由少府故曰小藏也。 丞一人、比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有六丞。

太醫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大醫見安紀朱暉傳大醫令附見耿秉傳禮儀志。 本注曰、掌諸醫。 漢官曰、「員醫二百九十三人、員吏十九人。」〔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大醫令周官也兩梁冠秩千石丞三百石此云六百石不與應說同。 藥丞・方丞各一人。本注曰、藥丞主藥。方丞主藥方。〔集解〕李祖楙曰大醫丞見禮儀志方術傳郭玉爲和帝太醫丞多有效應按其文義當是方丞然本書不再見未敢臆度或二丞雖殊事實相若史故渾書耳。

太官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官見光武殤靈皇后紀禮儀祭祀志附見朱暉傳。 本注曰、掌御飮食。 漢官曰、「員吏六十九人、衞士三十八人。」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制、大官令秩千石。丞四人、秩四百石。」不與志同。〔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目錄曰太官令一人秩六百石丞四人秩四百石衞宏漢舊儀曰太官皆有令丞奴婢各三十人大置酒皆緹𦃪蔽膝綠幘上食用黃金釦器蔡邕曰太官職役斯碎非文雅所使杜佑曰桓帝延熹元年太官令得補二千石。 左丞・甘丞・湯官丞・果丞各一人。本注曰、左丞主飮食。甘丞主膳具。湯官丞主酒。果丞主果。 荀綽云、「甘丞掌諸甘肥。果丞別在外諸果菜茹。」〔集解〕李祖楙曰太官丞見文苑傳長樂太官丞見宦者傳太官諸丞史不書職其例似與大醫丞同(解見前。)前書太官七丞本紀桓帝永壽二年又置太官右監丞官延熹五年省注云秩比六百石。

守宮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桓帝永壽三年初以小黃門爲守宮令是沖質以前用士人獻帝時荀彧爲守宮令見魏志是漢末復用士人。 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尙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漢官曰、「員吏六十九人。」 丞一人。 漢官曰、「外官丞三百石、公府吏府也。」

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上林苑見明和安桓靈紀。 本注曰、主苑中禽獸。頗有民居、皆主之。捕得其獸送太官。 漢官曰、「員吏五十八人。」案桓帝又置鴻德苑令。〔集解〕李祖楙曰紀云延熹元年初置是前無此令案永壽元年洛水溢壞鴻德苑後二歲乃置此令蓋苑遭水患重修之後特設此官以監之耳。 丞・尉各一人。

侍中、比二千石。 漢官秩云千石。周禮「太僕」、干寶注曰、「若漢侍中。」〔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志曰侍中周官也成王時號曰常伯選于侯伯轉補袞闕言其道德可常尊也故曰常伯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謂之貂蟬本秦丞相史使五人往來殿中東厢奏事故謂之侍中而漢無常員多至數十人入侍禁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爲侍中以其儒者聽掌御坐唾壺朝廷榮之久次者爲僕射至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多識者一人負傳國璽操斬白蛇劒參乘餘皆騎在乘輿車後李祖楙曰藝文類聚云風后爲黃帝侍中秦承制而以之爲丞相史(見獻紀注。)西京爲加官自列侯以下至郞中得有此加官侍中見章和安順靈獻紀四王三侯來厯寇榮傅俊竇憲魯恭劉寬趙典陰識陰興蘇章楊厚鄭弘曹襃梁冀張霸賈逵桓郁丁鴻劉平趙孝李法翟酺爰延楊秉楊賜楊彪种劭劉陶劉瑜尹勳張衡蔡邕周舉黃琬荀爽荀悅陳紀杜喬延篤盧植段熲黨錮何進荀彧儒林循吏文苑方術獨行傳附見劉永鄧禹賈復耿弇馬防竇融伏湛馮勤梁竦馮魴劉般袁安陳忠橋玄楊震竇武董卓劉虞劉表傳。 本注曰、無員。〔集解〕錢大昕曰案朱穆傳言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黃門侍郞一人宦者傳永平中始置員數中常侍四人小黃門十人自明帝迄乎延平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此志於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郞小黃門皆云無員亦未深攷耳惠棟曰徐堅云侍中東漢中無常員至靈帝時侍中舍有八樞論者因言員本八人。 掌侍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參乘、餘皆騎在乘輿車後。本有僕射一人、中興轉爲祭酒、或置或否。 蔡質漢儀曰、「侍中・常伯、選舊儒高德、博學淵懿。仰占俯視、切問近對、喩旨公卿、上殿稱制、參乘佩璽秉劒。員本八人、陪見舊在尙書令・僕射下、尙書上、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尙書下。司隸校尉見侍中、執板揖、河南尹亦如之。又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畢卽出。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與後宮通、拔佩刀驚上、舉伏誅、由是侍中復出外。」〔集解〕李祖楙曰卓茂傳更始立以茂爲侍中祭酒建武十七年拜承宮侍中祭酒是侍中祭酒更始之官號中興仍其舊制而置此官也又見儒林傳附見蔡邕傳。

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秩比二千石。〔集解〕惠棟曰杜佑云永平中始定員數中常侍四人。 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事、顧問應對給事。〔集解〕惠棟曰衞宏漢舊儀云中常侍得出入臥內舉法省中省中卽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貴重朝中爲諱禁曰省李祖楙曰西京初惟有常侍元成後始有中常侍之名然皆士人中興用宦者又稍異焉朱穆疏舊制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尙書事黃門侍郞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用閹人假貂璫之飾處常伯之任汎濫驕溢制愈乖矣是中興初尙用士人後改制則不復舊也。

黃門侍郞、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坐。 漢舊儀曰、「黃門郞屬黃門令、日暮入對靑瑣門拜、名曰夕郞。」宮閣簿靑瑣門在南宮。衞瓘注吳都賦曰、「靑瑣、戶邊靑鏤也。一曰天子門內有眉、格再重、裏靑畫曰瑣。」獻帝起居注曰、「帝初卽位、初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郞、員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尙書事。改給事黃門侍郞爲侍中侍郞、去給事黃門之號、旋復復故。舊侍中・黃門侍郞以在中宮者、不與近密交政。誅黃門後、侍中・侍郞出入禁闈、機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比尙書、不得出入、不通賓客、自此始也。」又曰、「諸奄人官、悉以議郞・郞中稱、秩如故。諸署令兩梁冠、陛殿上、得召都官從事以下。」〔集解〕李祖楙曰黃門侍郞見鄧隲耿國祭彤竇固馬防梁商梁冀陰興荀悅傳附見來厯鄧禹岑彭竇憲馮勤陰識馮魴梁松傳中郞給事黃門見卓茂傳給事黃門見趙熹傳皆待郞官史通稱前書有稱郞中給事黃門者(劉向傳。)侍郞給事黃門者(孔光傳。)給事黃門侍郞者(藝文志。)黃門侍郞者(李尋傳。)亦同官異稱之證。

小黃門、六百石。宦者、〔集解〕李祖楙曰小黃門見皇后紀虞詡宦者傳。 無員。掌侍左右、受尙書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 董巴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集解〕李祖楙曰黃門令見皇后紀欒巴宦者傳。 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 漢官曰、「員吏十八人。」 丞・從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從丞主出入從。〔集解〕李祖楙曰宦者傳安帝時曹騰除黃門從官遷小黃門從官疑卽從丞也。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各一人。丙署長七人。皆四百石、〔集解〕惠棟曰陳思王畫讚序曰漢明帝雅好圖畫別作畫室李祖楙曰玉堂見靈紀丙署見桓紀。 黃綬。〔集解〕錢大昕曰黃綬二字疑衍公卿以下綬制已見輿服志不應單出此條。 本注曰、宦者。各主中宮別處。〔集解〕李祖楙曰獻帝卽位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郞家一人爲郞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於殿上見本紀注云靈帝憙平四年改平準爲中準使宦者爲令自是諸內署令悉以閹人爲之故此竝令士人代領也。

中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居則㝛衞、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集解〕李祖楙曰冗從僕射附見梁商傳本紀桓帝永壽三年又置冗從右僕射官延熹四年復省。

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集解〕李祖楙曰前書給事中有特官表云加官以大夫博士議郞等冠之掌顧問應對日上朝謁平尙書奏事中興初亦常用士人如桓譚以議郞給事中鄭眾以明經給事中復以越騎司馬仍給事中後遷不補蓋卽使黃門兼之增秩以重其職耳。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惠棟曰如湻案列女傳曰周室姜后脫簪待永巷後改爲掖庭應劭漢官儀曰掖庭謂後宮所處李祖楙曰掖庭令見桓皇后紀章八王宦者傳。 本注曰、宦者。掌後宮貴人采女事。 漢官曰、「吏從官百六十七人、待詔五人、員吏十人。」〔集解〕惠棟曰鄭元注周禮內小臣曰今掖庭令畫漏不盡八刻白錄所記推當御者漢官目錄曰郡國獻女未御者須命于掖庭故曰待詔。 左右丞・〔集解〕李祖楙曰掖庭丞見皇后紀前書掖庭七丞。 暴室丞各一人。〔集解〕李祖楙曰暴室見皇后紀。 本注曰、宦者。暴室丞主中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貴人有罪、亦就此室。〔集解〕惠棟曰師古曰暴室者掖庭主織作染練之署故謂之暴室取暴曬爲名耳應劭曰暴室宮人獄也今日薄室案宣紀暴室屬官有嗇夫李祖楙曰如桓帝八年詔廢郭后送暴室以憂死是也。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永巷見靈皇后紀宦者傳。 本注曰、宦者。典宮婢侍使。 漢官曰、「員吏六人、吏從官三十四人。」 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漢官曰、「右丞一人、暴室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永巷令武帝改倂掖庭東京分爲二令。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補浣之屬。 漢官曰、「員吏七人、吏從官三十人。」 丞・織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 漢官曰、「右丞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有東織西織令丞平帝省東織改西織曰織令中興後馬后置織室於濯龍中見皇后紀。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典中諸小祠祀。 漢官曰、「從官吏八人、騶僕射一人、家巫八人。」 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鉤盾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鉤盾見桓紀宦者傳附見皇甫規傳宦者爲之有時稱加位鉤盾令案蔡倫等均以中常侍補此官曰加位者加諸常侍蓋兼此職兩事竝任之耳。 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遊觀之處。 漢官曰、「吏從官四十人、員吏四十八人。」 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宦者。永安、北宮東北別小宮名、有園觀。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各一人、二百石。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離宮。果丞主果園。〔集解〕李祖楙曰果園見和紀。 鴻池、池名、在雒陽東二十里。〔集解〕惠棟曰水經注池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藉池中又有東西橫塘水𨖻逕通故李尤鴻池陂銘曰鴻澤之陂聖王所規開水東注出自城池也。 南園在雒水南。 漢官曰、「又有署一人、胡熟監一人。」案本紀、桓帝又置顯陽苑丞。〔集解〕先謙曰官本湯作陽是。 濯龍監・ 漢官秩曰、「秩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濯龍見桓皇后紀。 直里監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濯龍亦園名、近北宮。直里亦園名也、在雒陽城西南角。〔集解〕李祖楙曰桓典傳注華嶠書典於靈帝時遷平津都尉鉤盾令羽林中郞將是漢末亦用士人不僅宦者也。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中藏府見桓紀亦作中黃藏府漢官儀同。 本注曰、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 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 丞一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內者署名宣紀注丁孚漢官曰秩千石李祖楙曰內者令見皇后紀附見梁商傳。 本注曰、掌中布張諸衣物。 漢官曰、「從官祿士一人、員吏十九人。」〔集解〕惠棟曰黃圖引續漢書曰掌宮中步帳褻物宣紀注亦引作褻物誤作衣也應劭漢官儀曰內者令主帷帳。 左右丞各一人。

尙方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尙方令見殤皇后紀宦者傳附見梁商傳宦者爲之有時稱加位尙方令與鉤盾令同解見鉤盾令下。 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劒諸好器物。 漢官曰、「員吏十二人、吏從官六人。」〔集解〕惠棟曰六典又云及寶玉作器(上諸作玩。)又云其後分爲中左右三尙方。 丞一人。

尙書令一人、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尙書令見明順桓靈獻紀劉寬侯霸郭賀馮勤申屠剛郅壽郭伋樊準鄭弘宋均朱暉韓棱周榮周景郭鎭陳忠橋玄楊賜章八王王暢劉陶尹勳虞詡左雄黃瓊陳紀陳蕃王允黨錮荀彧循吏酷吏儒林文苑方術獨行傳附見趙典馮衍桓彬范升馮鯹陳寵翟酺周舉劉表傳。 本注曰、承秦所置、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詩云『仲山甫王之喉舌。』蓋謂此人。」〔集解〕惠棟曰此據尙書非令也詳見下。 武帝用宦者、更爲中書謁者令、〔集解〕惠棟曰杜佑云漢中書謁者令丞屬少府自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司馬遷被腐刑之後爲中書令卽其任也不言謁者省文也宣帝任中尙書典事宏恭石顯皆宦官恭爲令顯爲僕射元帝卽位恭死顯代爲中書令貴幸傾朝成帝改中書謁者令曰中謁者令罷中書宦官更以士人爲之。 成帝用士人、復故。掌凡選署及奏下尙書文書眾事。 蔡質漢儀曰、「故公爲之者、朝會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銅印墨綬。」〔集解〕惠棟曰注朝會不陛奏事以漢官儀漢官典職校之乃下陛奏事下訛不又注故自佩銅印墨綬應劭漢官儀曰尙書令主贊奏事總典綱紀無所不統天子所服五時衣賜尙書令每朝會尙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皆專席故京師號曰三獨坐言其尊重注五時衣謂春靑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也先謙曰官本文上有曹字。

尙書僕射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尙書僕射見馮勤郅壽楊琁鍾離意霍醑朱暉樂恢胡廣陳忠張皓黃瓊虞詡傳附見王允董卓傳。 本注曰、署尙書事、令不在則奏下眾事。 蔡質漢儀曰、「僕射主封門、掌授廩假錢穀。凡三公・列卿・將・大夫・五榮校尉行復道中、遇尙書僕射・左右丞郞・御史中丞・侍御史、皆避車豫相迴避。衞士傳不得迕臺官、過後乃得去。」臣昭案、獻帝分置左・右僕射、建安四年以榮邵爲尙書左僕射是也。獻帝起居注曰、「邵卒官、贈執金吾。」〔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僕射秦官也僕主也古者重武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課之又曰僕射秩六百石銅印靑綬公爲之加至二千石李善云榮郃一作榮邵誤也郃烏合切時郃爲左僕射衞臻爲右僕射見漢官儀先謙曰官本五榮作五營復作複是又臺官二字官本注重文。

尙書六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尙書見順靈獻紀伏湛鄭均馮豹張陵鍾離意宋意朱穆何敞張敏郭鎭陳寵陳忠翟酺仲長統陳龜崔寔楊秉王龔王暢种暠欒巴劉陶張衡蔡邕左雄周舉史弻皇甫規陳蕃盧植黨錮儒林宦者循吏方術傳附見王梁馮衍虞延鄭弘楊琁胡廣何煕杜根虞詡黃瓊黃琬陳寔王允竇武董卓傳。 本注曰、成帝初置尙書四人、 韋昭曰、「尙、奉也。」〔集解〕惠棟曰劉煕釋名曰尙書者尙者上也言最在上總領之也韋昭辨云尙猶奉也百官尙書言事當省案平處奉上之故曰尙書尙方亦然應劭漢官儀曰尙書唐虞官也孝和帝詔曰尙書古之納言出納朕命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故號尙書尙猶主也漢因秦置之故尙書爲中臺謁者爲外臺御史爲憲臺謂之三臺成帝當作武帝應劭漢官儀曰尙書四員武帝置成帝加一爲五有三公曹主斷獄世祖分爲六曹幷一令一僕謂之八座李祖楙曰前書成帝建武四年初置尙書五人中以一人爲僕射注云四人別僕射言。 分爲四曹、 漢舊儀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斷獄。」蔡質漢儀曰、「典天下歲盡集課事。三公尙書二人、典三公文書。吏曹尙書典選舉齋祀、屬三公曹。靈帝末、梁鵠爲選部尙書。」〔集解〕李祖楙曰陳忠傳安帝時忠拜尙書居三公曹又董卓傳獻帝時賈詡爲尙書典選是漢時常置。 常侍曹尙書主公卿事、 蔡質漢儀曰、「主常侍黃門御史事、世祖改曰吏曹。」〔集解〕李祖楙曰董卓傳獻帝時周珌爲吏曹尙書是。 二千石曹尙書主郡國二千石事、 漢舊儀曰、「亦云主刺史。」蔡質漢儀曰、「掌中都官水火・盜賊・辭訟・罪眚。」 民曹尙書主凡吏上書事、 蔡質漢舊儀曰、「典繕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 客曹尙書主外國夷狄事。 尙書、「龍作納言、出入帝命。」應劭曰、「今尙書官、王之喉舌。」 世祖承遵、後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爲南主客曹・北主客曹、 蔡質漢儀曰、「天子出獵、駕、御府曹郞屬之。」 凡六曹。 周禮天官有司會、鄭玄曰、「若今尙書。」

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尙書左丞見文苑傳附見桓彬韓棱傳尙書右丞附見桓彬傳前書有四丞皆佐領僕射之事。 本注曰、掌錄文書期會。左丞主吏民章報及騶伯史。 蔡質漢儀曰、「總典臺中綱紀、無所不統。」 右丞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 蔡質漢儀曰、「右丞與僕射對掌授廩假錢穀、與左丞無所不統。凡中宮漏夜盡、鼓鳴則起、鍾鳴則息。衞士甲乙徼相傳、甲夜畢、傳乙夜、相傳盡五更。衞士傳言五更、未明三刻後、雞鳴、衞士踵丞郞趨嚴上臺、不畜宮中雞、汝南出雞鳴、衞士候朱雀門外、專傳雞鳴于宮中。」應劭曰、「楚歌、今雞鳴歌也。」晉太康地道記曰、「後漢固始・鮦陽・公安・細陽四縣衞士、習此曲於闕下歌之、今雞鳴是也。」

侍郞三十六人、四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尙書侍郞見黨錮酷吏獨行傳尙書郞見馮豹樊準桓彬徐防胡廣仲長統杜根鄭太文苑獨行傳禮儀志附見鄧隲袁敞周榮傅燮傳。 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艸。 蔡質漢儀曰、「尙書郞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尙書郞、中歲滿稱尙書郞、三年稱侍郞。客曹郞主治羌胡事、劇遷二千石或刺史、其公遷爲縣令、秩滿自占縣去、詔書賜錢三萬與三臺祖餞、餘官則否。治嚴一月、準謁公卿陵廟乃發。御史中丞遇尙書丞・郞、避車執板住揖、丞・郞坐車舉手禮之、車過遠乃去。尙書言左右丞、敢吿知如詔書律令。郞見左右丞、對揖無敬、稱曰左右君。丞・郞見尙書、執板對揖、稱曰明時。見令・僕射、執板拜、朝賀對揖。」〔集解〕惠棟曰一作三十五人又作三十四人蔡質漢官典職曰尙書郞夜更直五日于建禮門內官供靑縑白綾被或以錦被晝夜更㝛帷帳畫通中枕臥氊褥冬夏隨時改易大官供食物湯官供餠餌五熟果實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給尙書郞伯使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妖麗者伯使從至止車門還女侍史潔衣服執香爐燒薰從入臺中給護衣服奏事建禮內門得神仙門神仙門內得光明殿神仙殿因得侍省中省中皆胡粉塗壁紫靑界之畫古賢人烈士重行書讚其邊以丹漆地郞握蘭含香趨走丹墀伏其下奏事黃門侍郞與對揖而跪受天子五時賜服若郞處曹三年遷二千石刺史又曰周禮御史掌贊書鄭元注云贊爲辭若今尙書作詔文魏名臣奏駙馬都尉甄毅奏曰漢時公卿皆奏事選尙書郞試然後得爲之其在職自賫所發書詣天子前發省便處當事輕重口自決定或天子難問據案處正乃見郞之割斷才優李祖楙曰漢舊制尙書郞限滿補縣長令史丞尉章帝時鄭弘爲尙書令奏以爲臺職雖尊而酬賞甚薄至於開選多無樂者請使郞補二千石令史爲長帝從其議案馮勤爲郞中給事尙書蓋卽守尙書郞中也後帝以爲能令總尙書眾事旋遷尙書僕射尙書令也。

令史十八人、〔集解〕先謙曰官本連上不提行。 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書。後增劇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尙書令史員。功滿未嘗犯禁者、以補小縣、墨綬。」蔡質曰、「皆選蘭臺・符節上稱簡精練吏有能爲之。」(〔集解〕先謙曰官本吏有倒轉是。)決錄注曰、「故事尙書郞以令史久缺補之、世祖始改用孝廉爲郞、以孝廉丁邯補焉。邯稱疾不就。詔問、『實病。羞爲郞乎。』對曰、『臣實不病、恥以孝廉爲令史職耳。』世祖怒曰、『虎賁滅頭杖之數十。』詔問、『欲爲郞不。』邯曰、『能殺臣者陛下、不能爲郞者臣。』中詔遣出、竟不爲郞。邯字叔春、京兆陽陵人也。有高節、正直不撓、後拜汾陰令、治有名迹、遷漢中太守。妻弟爲公孫述將、收妻送南鄭獄、免冠徒跣自陳。詔曰、『漢中太守妻乃繫南鄭獄、誰當搔其背垢者。懸牛頭、賣馬脯、盜跖行、孔子語。以邯服罪、且邯一妻、冠履勿謝。』治有異、卒於官。」〔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能通蒼頡史篇補蘭臺令史滿歲補尙書令史滿歲爲尙書郞出亦與郞同宰百里郞與令史分職受書呂氏春秋審分篇曰贊以潔白而隨以汙德高誘云以汙穢之德隨潔白之蹤里諺所謂懸牛頭而賣馬脯此理之謂也案此則懸牛頭以下皆當時諺也。

符節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符節令見皇后紀黨錮傳附見來厯傳。 本注曰、爲符節臺率、主符節事。凡遣使掌授節。尙符璽郞中四人。本注曰、舊二人在中、主璽及虎符・竹符之半者。 漢官曰、「當得明法律郞。」周禮掌節有虎節・龍節、皆金也。干寶注曰、「漢之銅虎符、則其制也。」周禮又曰、「以英蕩輔之。」干寶曰、「英、刻書也。蕩、竹箭也。刻而書其所使之事、以助三節之信、則漢之竹使符者、亦取則於故事也。」〔集解〕惠棟曰周禮典瑞鄭元云若今符璽郞。 符節令史、二百石。本注曰、掌書。 魏氏春秋曰、「中平六年、始復節上赤葆。」〔集解〕李祖楙曰前書符節有丞無尙符璽郞中符節令史但符璽有令御史掌者周昌傳趙堯爲符璽御史百官表符璽御史趙堯案秩如符璽郞中。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御史中丞見安順桓紀馬嚴宣秉樊準桓典馮緄何煕黨錮皇甫嵩酷吏宦者南蠻傳附見朱祐法雄趙孝鄧彪楊震黃琬傳。 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舊別監御史在殿中、密舉非法。 周禮、「掌建邦之宮刑、以主治王宮之政令。」干寶注曰、「若御史中丞。」〔集解〕惠棟曰劉煕釋名曰御史中丞居中丞相者也韋昭辨云此中丞自御史大夫下丞有二其一居殿中舉不法故曰中丞又注周禮下脫小宰二字。 及御史大夫轉爲司空、因別畱中、爲御史臺率、 風俗通曰、「尙書・御史臺、皆以官倉頭爲吏、主賊舍、凡守其門戶。」蔡質漢儀曰、「丞、故二千石爲之、或遷侍御史高第、執憲中司、朝會獨坐、內掌蘭臺、督諸州刺史、糾察百寮、出爲二千石。」魏志曰、「建安置御史大夫、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集解〕惠棟曰漢官解詁建武以來省御史大夫官屬入侍蘭臺有十五人特置中丞一人以總之此官得舉非法其權次尙書。 後又屬少府。治書侍御史二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治書侍御史見蔡邕傳附見來厯劉焉傳治一作持。 本注曰、掌選明法律者爲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 蔡質漢儀曰、「選御史高第補之。」胡廣曰、「孝宣感路溫舒言、秋季後請讞。時帝幸宣室、齋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御史起此。後因別置、冠法冠、秩百石、有印綬、與符節郞共平廷尉奏事、罪當輕重。」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惠帝以後、無所平治、備位而已。」 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侍御史見和安順桓靈獻紀魯恭杜林申屠剛杜詩桓典寒朗何敞朱穆李恂楊秉章八王張皓張綱种暠陳球杜根蔡邕王允黨錮鄭太孔融袁紹循吏酷吏儒林獨行南蠻傳附見陸康法雄揚震黃琬竇武董卓傳。 本注曰、掌察舉非法、受公卿羣吏奏事、有違失舉劾之。凡郊廟之祠及大朝會・大封拜、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蔡質漢儀曰、「其二人者更直。執法省中者、皆糾察百官、督州郡。公法府掾屬高第補之。初稱守、滿歲拜眞、出治劇爲刺史・二千石、平遷補令。見中丞、執板揖。」〔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侍御史周官也周爲柱下史老耼爲之張蒼秦時爲御史主柱下方書侍御史之任也冠法冠一名曰柱後以鐵爲柱言其審固不撓常淸峻也或曰古有獬豸獸主觸邪佞故執憲者以其角形爲冠耳余覽秦事云始皇滅楚以其君冠賜御史漢興襲秦因而不改(胡廣說同。)李祖楙曰中興初征伐四方權置御史監軍曰督軍御史以他官監軍曰監軍使者事訖罷至桓靈後兵事日多復置之督軍御史見宋均劉焉傳附見馬武馮緄傳前書御史有繡衣直指本書四王三侯傳有繡衣御史申屠建是也中興後無。

蘭臺令史、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蘭臺令史見班固班超儒林文苑傳。 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書。〔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掌書劾奏王充論衡曰蘭臺令史職校書定字班固賈逵揚終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委積又云令史雖微典國道藏通人所由進猶博士之官儒生所由興也李祖楙曰漢官云蘭臺令史六人秩百石見班固傳注。

右屬少府。本注曰、職屬少府者、自太醫・上林凡四官。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屬焉。承秦、凡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屬少府。世祖改屬司農、考工轉屬太僕、都水屬郡國。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苑有離宮燕休之處、世祖省之、幷其職於少府。每立秋貙劉之日、輒暫置水衡都尉、事訖乃罷之。少府本六丞、省五。又省湯官・織室令、置丞。又省上林十池監、胞人長丞、宦者・昆臺・ 昆臺本名甘泉居室、武帝改。 佽飛 佽飛本名左弋、武帝改。 三令、二十一丞。〔集解〕李祖楙曰宦者昆臺佽飛三令宦者七丞昆臺五丞佽飛九丞也。 又省水衡屬官令・長・丞・尉二十餘人。章和以下、中官稍廣、加嘗藥・太官・御者・鉤盾・尙方・考工・別作監、〔集解〕李祖楙曰嘗藥監見禮儀志附見蓋勳傳尙方監附見何進傳宦者傳有長樂太官丞或卽此太官監之類。 皆六百石、宦者爲之、轉爲兼副、或省、故錄本官。 蔡質漢儀曰、「少府符著出見都官從事、持板。都官從事入少府見符著、持板。」漢官目錄曰、「右三卿、司空所部。」〔集解〕惠棟曰太官食監也禮儀志曰不豫太醫令將醫入嘗藥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藥過量十二。


百官志三第二十六後漢書二十六

續漢志集解第二十六挍補

百官志三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其餘屬吏增減無常注從官三人 官本作三作二柳從辰曰孫輯本亦作三。 集解李祖楙曰所注不同 柳從辰曰皇后紀注引漢官儀有鄕公主傅一人秩六百石僕一人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亦諸公主。

大司農一人取相給足注漢書曰 柳從辰曰注書當作官各本皆未正。

平準令一人 錢大昭曰本紀熹平四年改平準爲中準使宦者爲令列於內署自是諸署悉以奄人爲丞令今案據靈紀知熹平五年後漢已無平準令矣紀注引漢官儀平準令一人六百石則猶是舊制續志所據蓋亦順帝時官簿耳。

及雒陽市長注又有檝擢丞水官主水渠 官本注擢作櫂是官或作宮非。

餘均輸等皆省注準平則民不失職 準平官本注作平準與今本鹽鐵論合。 又注必苦女工繭稅 繭稅今本鹽鐵論作再稅。 又注闔門擅市 市原譌示已正官本注不誤。

太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諸醫注漢官曰員醫二百九十三人 案員醫蓋或稱醫員或止稱醫。 集解惠棟曰此云六百石不與應說同 柳從辰曰本書安紀注引漢官儀亦作六百石應說或晚制。

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御飮食注漢制太官令秩千石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二十九引應劭漢官儀太官令兩梁冠秩千石丞四人(郡孝廉年五十淸修聰明者光祿上名逎召拜。)皆秩四百石與荀說合而與漢官目錄又異全書無存莫能究竟也。 左丞甘丞湯官丞果丞各一人 柳從辰曰本書桓紀永壽二年置太官右監丞官注引漢官儀太官右監丞秩比六百石此後置故志不載然據注可知漢官儀所載多晚制。

侍中或置或否注由是侍中復出外 官本注由是二字在侍中下。

黃門侍郞引王就坐注衞瓘注吳都賦曰 陳景雲曰瓘當作權權字伯輿見魏志衞臻傳注。 又注獻帝起居注曰帝初卽位初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郞員各六人 今案此竝見本書獻紀注引漢官儀云給事黃門侍郞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說與志合顧志但云黃門侍郞冠以給事二字爲官名前漢有之(李息。)後漢所無(前表給事中爲加官又有給事黃門中興雖兼給事中不爲官詳後中黃門集解。)則亦獻帝晚制(蓋以代中黃門給事禁中。)志所不及。

小黃門六百石宦者 官本宦者上有本注曰三字是此誤脫。

中黃門冘從僕射一人 侯康曰洪景伯云漢故中常侍騎都尉樊君碑歷中黃門冘從假史小黃門小黃門右史臧府令中常侍漢志有中黃門冘從僕射而無假史有小黃門而無右史蓋闕文今案此亦如光祿主事少府主簿(見朱暉傳。)等是屬吏從官官簿所略非所謂闕也至中黃門冘從右僕射桓帝所置亦晚制故志不及。 主中黃門冘從 柳從辰曰黃門冘從據董巴中官傳謂黃門非尙書者冘居㝛衞直守戶行則騎從伏雕鈹帶赤質虎爪交劍童子佩刀從僕射領見書鈔六十三其文雖不完大要是黃門宦者之無專職者也又禮儀志大儺逐疫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爲倀子亦冘從僕射將之宦官子弟皆乞養者蓋卽此佩刀童子之屬輿服志亦載世祖以中黃門童子佩刀賜南單于也。

永巷令一人典宮婢侍使 官本宮婢作官婢錢大昭曰周禮酒人注若今之侍史官婢又後御府令典官婢字不作宮則此宮字明誤今案侍使亦當依禮注作侍史。 濯龍監 錢大昭曰本紀延熹五年又換王侯租以助軍糧出濯龍中藏錢還之是濯龍亦有幣帛金銀諸貨物矣濯龍亦稱宮延熹九年祠黃老于濯龍宮。 注漢官秩曰 官本注漢上有應劭二字。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惠棟曰秩千石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三十引董巴中官傳守宮禁內署令秩千石在省內用中人省外士人內署疑卽內者之譌秩亦與漢官所載同惟云守宮禁似所掌與內者令異又前文守宮令以守宮爲名而所主亦非守宮之事本士人職桓帝始以小黃門爲之究非常制與巴所謂省內用中人省外士人之說亦不合漢又別無守宮禁內署令之官疑莫能明也。 本注曰掌中布諸衣物集解惠棟曰誤作衣也 錢大昕曰宣紀注亦引作掌宮中知志文掌下亦脫宮字。

尙方令一人作御刀県劍諸好器物注員吏十二人 官本注二作三。

尙書六人二千石曹尙書主郡國二千石事注掌中都官水火盜賊辭訟罪眚 都原譌郞官本注亦譌據通典正。

左右丞各一人 案左右丞侍郞令史皆尙書屬官不應提行官本亦惟令史不提行爲令耳。 右丞假署印綬及紙筆墨 柳從辰曰孫輯漢官儀尙書令僕丞郞月給赤管大筆一雙篆題曰北工作楷於頭上象牙寸半著筆下又月賜渝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侍郞三十六人主作文書起艸集解蔡漢官典職曰給護衣服 柳從辰曰本書鍾離意傳注引作蔡質漢官儀文字亦小異。

令史十八人 案本書韋彪傳云往時楚獄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郞職是令史明帝時始置也。 合二十一人注治有名迹 官本注名誤古。

御史中丞一人有違失舉劾之 官本劾譌刻。



百官志四第二十七 執金吾 太子太傳 大長秋 太子少傅 
將作大匠 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 司隸校尉 
後漢書二十七


令劉 昭注補
 王先謙集解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 漢官秩云、「比二千石。」〔集解〕惠棟曰韋昭辨釋名曰執金吾掌徼巡宮外司執奸邪至武帝更名金吾爲外卿不見九卿之列李祖楙曰執金吾見光武順靈獻紀來厯寇恂賈復耿秉王梁陰識朱浮梁商梁冀馮魴劉般宦者西南夷傳附見竇憲馬防陰興袁安傅燮王允董卓傳先謙曰前書百官公卿表有執金吾翟方進自執金吾遷丞相非不見九卿之列也。 本注曰、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 胡廣曰、「衞尉巡行宮中、則金吾徼於外、相爲表裏、以擒姦討猾。」 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 應劭曰、「執金革以禦非常。」漢官曰、「員吏二十九人、其十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學三人百石、二人斗食、十三人佐學事、注緹騎。」 丞一人、比千石。 漢官秩云、「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有三丞。 緹騎二百人。本注曰、無秩、比吏食奉。 漢官曰、「執金吾緹騎二百人、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羣僚之中、斯最壯矣。世祖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集解〕惠棟曰緹衣武士之服字林曰緹帛丹黃色他迷切又注五百二十人之上脫執戟二字北堂書鈔引應劭漢官儀曰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二百二十人車駕出從六百騎走六千二百人也李祖楙曰古今注兩漢執金吾司隸校尉京兆河南尹皆使人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持弓違者則射之又云五百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五長曰伯一曰戶伯漢制兵吏五人一戶置一伯諸公行則戶伯率其伍以導引服赤幘纁衣素韎說文緹帛丹黃色蓋執金吾騎以此帛爲服故名緹騎見安桓紀竇憲張酺傳五百見宦者傳。

武庫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武庫見桓靈紀。 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有三丞。

右屬執金吾。本注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車駕出、掌在前淸道、還持麾至宮門、宮門乃開。中興但一人、又不常置、每出、以郞兼式道候、事已罷、不復屬執金吾。又省中壘・寺互・都船令・丞・尉〔集解〕李祖楙曰前書都船三丞中壘二尉左右中候有丞。 及左右京輔都尉。〔集解〕李祖楙曰前書秦每郡有尉一人典兵禁景帝更名都尉孝武置京輔都尉各一人二千石中興初張宗爲京輔都尉(見本傳。)建武六年省。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子太傅見張堪王丹桓焉杜喬傳附見桓榮班超傳。 本注曰、職掌輔導太子。禮如師、不領官屬。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太子太傅日就月將琢磨玉質言太子有玉之質琢磨以道也杜佑云漢魏故事太子于二傅孰弟子禮皆爲書不曰令少傅稱臣而太傅不臣。

大長秋一人、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大長秋見順獻皇后紀宦者傳。 本注曰、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更爲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宮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從。 張晏曰、「皇后卿。」〔集解〕惠棟曰劉煕釋名曰長秋自皇后官非天子卿釋云長秋主宮中凡物次春生秋成欲使中宮之祚如之故爲名韋昭辨曰皇后陰宮秋者陰之始長者願其久也周禮世婦每宮士八人鄭元注漢始大長秋詹事中少府大僕亦用士八人漢吳郡丞武開明碑曰永和二年舉孝廉除謁者漢安二年遷大長秋丞長樂太僕丞然則東漢東宮官屬亦參用士人不盡如志所云也。 丞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長秋丞見宦者傳。 本注曰、宦者。

中宮僕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馭。本注曰、太僕、秩二千石、中興省「太」、減秩二千石、〔集解〕錢大昕曰下注字衍謂本名太僕後省太字也減秩二千石當云減秩千石惠棟曰鄭元周禮內宰注云今稱皇后曰中宮李祖楙曰中宮僕卽長樂永樂宮太僕官也。 以屬長秋。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集解〕先謙曰下文中宮謁者稱中謁者故中宮謁者令稱中謁者令皆省字稱之也前書武帝時使宦者典尙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僕射成帝改令曰中謁者令卽此中宮謁者令矣又有中謁者僕射見禮儀志長樂謁者僕射見章八王傳。 本注曰、宦者。中宮謁者三人、四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中謁者見安靈紀竇憲章八王傳禮儀志又有長樂謁者。 本注曰、宦者。主報中章。

中宮尙書五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前百官表不載此官惟佞倖傳有中尙書官蓋卽中宮尙書也是不自中興始。 本注曰、宦者。主中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幣帛諸物、裁衣被補浣者皆主之。 丁孚漢儀曰、「中宮藏府令、秩千石、儀比御府令。」〔集解〕李祖楙曰私府令如周內司服。 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宮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集解〕李祖楙曰黃圖永巷永長也宮中之長巷幽閉宮女之有罪者永巷宮人見皇后紀。

中宮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 丁孚漢儀曰、「給事中宮侍郞六人、比尙書郞、宦者爲之。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郞。給事羽林郞一人、比羽林將虎賁官騎下。」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宮請署天子數。女騎六人、丞・復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復道丞主中閣道。

中宮藥長一人、四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藥長見宦者傳。 本注曰、宦者。

右屬大長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幷長秋。是後皇后當法駕出、則中謁・中宦者職吏權兼詹事奉引、訖罷。宦者誅後、尙書選兼職吏一人奉引云。其中長信・長樂宮者、署少府一人、職如長秋、及餘吏皆以宮名爲號、員數秩次如中宮。 長樂五官吏、朱瑀之類是也。〔集解〕李祖楙曰長樂五官吏及長樂從官吏附見竇武儒林宦者傳諸傳吏皆作史。 本注曰、帝祖母稱長信宮、故有長信少府、〔集解〕李祖楙曰中興無長信宮案長信平帝更名長樂是西京已無此宮名矣桓帝和平元年立孝崇皇后宮曰永樂置少府太僕以下皆如長樂故事後有司奏太后所居之宮皆以永樂爲稱永樂少府見靈紀劉寬楊彪陳球酷吏傳永樂太僕見皇后紀。 長樂少府、〔集解〕李祖楙曰長樂少府見和殤順靈皇后紀趙典桓郁劉般黨錮循吏宦者傳附見竇憲梁松周舉傳。 位在長秋上、及職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宮。長樂又有衞尉、〔集解〕李祖楙曰長樂衞尉見安靈紀魯恭魏霸馬嚴韋彪趙孝張奮王暢循吏宦者傳附見陰興班超傳。 僕爲太僕、〔集解〕李祖楙曰長樂太僕見靈紀宦者傳。 皆二千石、在少府上。 丁孚漢儀曰、「丞、六百石。」 其崩則省、不常置。

太子少傅、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子少傅見王丹桓焉儒林傳附見班超傳。 本注曰、亦以輔導爲職、悉主太子官屬。 漢官曰、「員吏十三人。」〔集解〕惠棟曰沈約云後漢詹事太子官屬悉屬少傅而太傅不復領官屬。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職似光祿。〔集解〕李祖楙曰前書顏注率更掌知漏刻晉志主宮殿門戶及賞罰事西京率更令有丞。

太子庶子、四百石。本注曰、無員、如三署中郞。〔集解〕李祖楙曰前書庶子統中庶子言藝文類聚職官部引環濟要略云庶子謂宮中諸吏之適子及支庶俱在版籍中者行其秩敘作其徒役授八次八舍之職以徼候案此如周禮天官宮伯之職。

太子舍人、二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子舍人見安順質靈獻紀竇憲賈逵湻于恭宋均袁安袁敞黃瓊獨行傳律厤志。 本注曰、無員、更直㝛衞、如三署郞中。 漢官曰、「十三人、選良家子孫。」〔集解〕李祖楙曰太子舍人西京時常以歲課列乙科者二十人爲之中興後殆無此制解見徐防傳注。

太子家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倉穀飮食、職似司農・少府。〔集解〕惠棟曰茂陵書曰秩八百石沈約云太子食湯沐邑十縣家令主之李祖楙曰前書家令有丞沈志僕率更令家令太子三卿故秩皆千石。

太子倉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倉穀。〔集解〕先謙曰上文家令本注主倉穀飮食此主倉穀下文食官令主飮食皆家令之佐。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飮食。

太子僕一人、千石。本注曰、主車馬、職如太僕。〔集解〕李祖楙曰漢世太子五日一朝因坐東厢省識膳食非朝日遣僕與中允旦旦請問解見班彪傳。

太子廏長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車馬。〔集解〕李祖楙曰前書廏長有丞。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 漢官曰、「門大夫二人、選四府掾屬。」 本注曰、舊注云職比郞將。〔集解〕李祖楙曰沈志門大夫分掌遠近表牋。 舊有左右戶將、別主左右戶直郞、建武以來省之。

太子中庶子、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太子中庶子見儒林獨行傳。 本注曰、員五人、職如侍中。〔集解〕李祖楙曰沈志中庶子漢置古者世祿卿大夫之子旣爲副倅謂之國子天子諸侯子必有庶子官以掌敎之。

太子洗馬、比六百石。本注曰、舊注云員十六人、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在前導威儀。 漢官曰、「選郞中補也。」〔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洗作先案國語越句踐親爲夫差前馬韓非喩老篇句踐入宦於吳身執干戈爲吳王洗馬賈誼新書春秋篇楚懷王無道令大國之王編而先馬皆謂馬前引導之職如湻云洗馬前驅也義均同。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周衞徼循。〔集解〕李祖楙曰中盾前表同班彪傳別作中允案班固敘傳定陶王爲太子數遣中盾請問近臣顏注盾讀曰允沈志引作中允。

太子衞率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門衞士。

右屬太子少傅。本注曰、凡初卽位、未有太子、官屬皆罷、唯舍人不省、領屬少府。〔集解〕李祖楙曰前書太子門太夫庶子先馬舍人屬二傅率更倉令食官令家令僕廏門中盾衞率及中長秋私府永巷祠祀令長丞屬詹事成帝省詹事竝改屬大長秋中興太子官屬悉屬少傅而太傅不領官屬其中宮私府永巷仍屬長秋而祠祀令則屬少府本注於太常屬云有祠祀令一人後轉屬少府此自二官據前表祠祀令係太祝改後又改曰廟祀且本注於祠祀下注曰宦者是前長秋官屬自明今太常屬有太祝本注何矛盾若是西京改太祝曰祠祀乃一時制名偶同耳旣改廟祀官又省矣本注誤以爲舊制而忘長秋固有此官也。

將作大匠一人、二千石。 蔡質漢儀曰、「位次河南尹、光武中元二年省、謁者領之、章帝建初元年復置。」〔集解〕惠棟曰本傳將作大匠自建武以來常謁者領之至任隗乃置眞焉李祖楙曰將作大匠見光武獻紀來厯任隗竇融馬嚴魏霸趙典王堂張奮曹襃馮緄第五倫周景翟酺橋玄陳球黃琬李固黨錮何進孔融循吏酷吏宦者傳附見鄧隲竇憲馮魴應奉袁紹傳。 本注曰、承秦、曰將作少府、景帝改爲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木土之功、幷樹桐梓之類列于道側。 漢官篇曰、「樹栗・椅・桐・梓。」胡廣曰、「古者列樹以表道、竝以爲林囿。四者皆木名、治宮室幷主之。」毛詩傳曰、「椅、梓屬也。」陸璣艸木疏曰、「梓實桐皮曰椅、今民云梧桐是也。梓、今人所謂梓楸者是也。」 丞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前書有二丞。

左校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左校令見龎參傳。 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 安帝復也。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右校令見度尙南蠻傳。 本注曰、掌右工徒。〔集解〕李祖楙曰左右校署名凡臣工坐法常輸作於此校也。 丞一人。 安帝復也。

右屬將作大匠。 前書曰、「屬官又有左・右中候、右庫・東園王章・左右前後中校士令丞、成帝省。」〔集解〕惠棟曰注王章及校士令丞北宋本王作主士作七是李祖楙曰安紀延光三年復置左校令右校丞据此左校丞右校令中興未省前表成帝省左右前後中校五丞是令未省疑記載互譌。

城門校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城門校尉見光武順靈獻皇后紀宗室四王三侯臧官馬防趙典張奮曹襃竇武黨錮皇甫嵩朱雋傳附見竇融竇憲馮魴孔奮崔寔傅燮馬融傳。 本注曰、掌雒陽城門十二所。 周禮、「司門。」干寶注曰、「如今校尉。」〔集解〕洪亮吉曰案鄭注周禮徽識也入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著絳衣皆其遺象則城門又有僕射惠棟曰鄭元周禮司門注曰今城門校尉主王城十二門與干注同。

司馬一人、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城門司馬見來厯傳。 本注曰、主兵。城門每門候一人、 周禮每門下士二人。干寶曰、「如今門候。」 六百石。 蔡質漢儀曰、「門候見校尉、執板下拜。」 本注曰、雒陽城十二門、其正南一門曰平城門、 漢官秩曰、「平城門爲宮門、不置候、置屯司馬、秩二千石。」李尤銘曰、「平城司午、厥位處中。」古今注曰、「建武十四年九月開平城門。」〔集解〕惠棟曰二千石北宋本作秩千石又注厥位處中樂史云在丙上。 北宮門、屬衞尉。其餘上西門、 應劭漢官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初成、故丹鏤之。」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戌。」〔集解〕惠棟曰注丹下脫漆字。 雍門、 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 廣陽門、 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 津門、 銘曰、「津名自定、位季月未。」〔集解〕李祖楙曰津門候見張奮傳。 小苑門、〔集解〕惠棟曰樂史云在午上。 開陽門、 應劭漢官曰、「開陽門始成未有名、㝛昔有一柱來在樓上、琅邪開陽縣上言、縣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悵然、遂堅縛之、刻記其年月、因以名焉。」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巳。」〔集解〕惠棟曰漢官又云卜有九子母像國家常往祈焉李祖楙曰開陽門候見李固循吏傳。 耗門、 銘曰、「耗門値季、月位在辰。」 中東門、 銘曰、「中東處仲、月位當卯。」〔集解〕李祖楙曰中東門候見張湛郅惲傳。 上東門、 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集解〕惠棟曰漢舊儀冊皇子爲諸侯王皆于上東門中以東門在卯故也李祖楙曰上東門候見郅惲傳。 穀門、 銘曰、「穀門北中、位光于子。」〔集解〕惠棟曰樂史云在丑上李祖楙曰穀城候見律厤志。 夏門、 銘曰、「夏門値孟、位月在亥。」 凡十二門。 蔡質漢儀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

右屬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北軍中候見史弻西羌傳附見應劭傳。 本注曰、掌監五營。 漢官曰、「員吏七人、候自得辟召、通大鴻臚一人、斗食。」〔集解〕惠棟曰高誘云中候候望者也李祖楙曰孔融傳融拜中軍候案中興無此官惟大將軍部下有曲曲有軍候比六百石秩次中候繹傳上下文融以司空掾拜中軍候在職三日遷虎賁中郞將据史弻傳弻辟公府遷北軍中候彼由公府掾遷此亦由司空掾拜則中軍候當卽北軍中候之奪文倒亂也它傳不見附記於此以備稽攷。

屯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屯騎校尉見桓靈皇后紀竇章劉寬梁商馮緄桓郁劉般朱雋傳附見鄧隲來厯伏湛梁冀傳。 本注曰、掌㝛衞兵。 漢官曰、「員吏百二十八人、領士七百人。」 司馬一人、千石。 蔡質漢儀曰、「五營司馬見校尉、執板不拜。」

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如湻曰、「越人內附以爲騎也。」晉灼曰、「取其才力超越也。」案紀、光武改靑巾右校尉爲越騎校尉。臣昭曰、越人非善騎所出、晉灼爲允。〔集解〕惠棟曰注右當作左靑巾左校尉建武九年置十五年改也李祖楙曰越騎校尉見和桓獻紀宗室四王三侯梁冀桓郁楊賜蓋勳宦者文苑傳附見鄧禹馬援馬防趙熹袁紹董卓傳。 本注曰、掌㝛衞兵。 蔡質漢儀亦曰、「掌越騎。」漢官曰、「員吏百二十七人、領士七百人。」 司馬一人、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越騎司馬見順紀鄭眾傳附見馬援傳。

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初置掌上林苑門屯兵、見前書。〔集解〕李祖楙曰步兵校尉見桓靈獻皇后紀梁冀桓焉方術傳附見來厯任隗竇憲馬廖趙熹馮魴劉般竇武傳。 本注曰、掌㝛衞兵。 漢官曰、「員吏七十三人、領士七百人。」 司馬一人、千石。

長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如湻曰、「長水、胡名也。」韋昭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廏近長水、故以爲名。」長水蓋中小水名。〔集解〕惠棟曰此據辨釋名也劉煕云長水校尉長于水戰用船之事故昭辨之又沈約引辨釋名云蓋關中小水名也司馬貞曰水經云長水出白鹿原今之荊溪水是也先謙曰韋注中上奪關字。 本注曰、掌㝛衞兵。 蔡質漢儀曰、「主長水・宣曲胡騎。」漢官曰、「員吏百五十七人、烏桓胡騎七百三十六人。」 司馬・胡騎司馬各一人、千石。本注曰、掌㝛衞、主烏桓騎。

射聲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服虔曰、「工射也。冥寞中聞聲則射中之、故以爲名。」〔集解〕李祖楙曰射聲校尉見和獻皇后紀來厯耿國曹襃丁鴻班超循吏傳附見竇固竇憲馬成董卓傳光武紀建武七年省長水射聲二校尉十五年復置。 本注曰、掌㝛衞兵。 蔡質漢儀曰、「掌待詔射聲事。」漢官曰、「員吏百二十九人、領士七百人。」〔集解〕惠棟曰注掌待詔射聲事事北宋本作士。 司馬一人、千石。

右屬北軍中候。本注曰、舊有中壘校尉、領北軍營壘之事。〔集解〕惠棟曰衞宏漢舊儀曰中壘校尉主北軍壘門內尉一人主上書者獄上章于公車有不如法者以付北軍尉北軍尉以法治之。 有胡騎・虎賁校尉、皆武帝置。中興省中壘、但置中候、以監五營。胡騎幷長水。〔集解〕李祖楙曰前書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光武紀建武五年隗囂遣子恂入侍以爲胡騎校尉(亦見傳。)是中興初有此官。 虎賁主輕車、幷射聲。 案大駕鹵簿、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集解〕李祖楙曰西京時常命郡國選武猛之士以爲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於立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建武七年詔罷之蓋光武一意休息故倂罷之也。

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眞二千石、丞・長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丞・尉四百石、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長・相四百石及三百石、丞・尉皆二百石。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百石。諸邊鄣塞尉・諸陵校尉長、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置秩。〔集解〕先謙曰官本置作署。

司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蔡質漢儀曰、「職在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入宮、開中道稱使者。每會、後到先去。」〔集解〕李祖楙曰司隸校尉見光武明和順桓靈獻紀宣秉牟融鮑永鮑昱馮鯤宋均宋意徐防張敏何煕應奉霍醑陳禪王龔王暢虞詡周舉黃琬鍾皓段熲黨錮呂布酷吏宦者傳附見馬援趙典杜詩梁冀張霸羊續蘇不韋張酺韓棱郭鎭班勇徐璆楊彪黃瓊竇武傳。 本注曰、孝武帝初置、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司隸校尉、周官也。征和中、陽石公主巫蠱之獄起、乃依周置司隸。」臣昭曰、周無司隸、豈卽司寇乎。〔集解〕惠棟曰大司寇屬有司隸鄭元注隸給勞辱之役者漢始置司隸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後稍尊之使主官府及近郡賈公彥云以漢時司隸官與周同故舉以爲說劉昭謂周無司隸失之。 持節、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 前書曰、「置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姧猾、後罷其兵。」〔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司隸校尉部河南河內右扶風左馮翊京兆河東宏農七郡。 元帝去節、〔集解〕惠棟曰見前書諸葛豐傳。 成帝省、建武中復置、幷領一州。 蔡質漢儀曰、「司隸詣臺廷議、處九卿上、朝賀處公卿下陪卿上。初除、謁大將軍・三公、通謁持板揖。公議・朝賀無敬。臺召入宮對。見尙書持板、朝賀揖。」〔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更始時世祖爲司隸校尉領雒陽置僚屬從事司察一如舊章建武八年司隸校尉傅亢下獄十一年徵鮑永爲司隸校尉是中興初已有之十八年罷十三州州牧置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屬司隸司隸始領州事建安元年曹操領司隸校尉十八年省以所部分屬雍州蓋操於是年爲魏公因省〔集解〕先謙曰官本議作儀。 從事史十二人。〔集解〕李祖楙曰司隸從事見馮衍种拂申屠蟠傳附見鮑永蘇不韋傳案秋官司隸下士十二人似與從事史同。 本注曰、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 蔡質漢儀曰、「都官主雒陽百官朝會、與三府掾同。」博物記曰、「中興以來、都官從事多出之河內、掊擊貴戚。」〔集解〕惠棟曰注百官官當作姓。 功曹從事、〔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曰卽治中也。 主州選署及眾事。別駕從事、校尉〔集解〕惠棟曰杜佑云舊解以爲別乘傳車故曰別駕諸州刺史亦如之。 行部則奉引、錄眾事。簿曹從事、主財穀簿書。其有軍事、則置兵曹從事、主兵事。其餘部郡國從事、每郡國各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爲百石云。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曰、主簿錄閣下事、省文書。門亭長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法律。簿曹書佐主簿書。其餘都官書佐及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部文書、以郡吏補、歲滿一更。司隸所部郡七。

河南尹一人、主京都、特奉朝請。〔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河南尹所治周地也雒陽本成周周之衰微分爲東西周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雒伊漢始更名河南孝武皇帝增曰太守世祖徙雒陽故號爲尹尹正也詩曰赫赫師尹李祖楙曰河南尹見明和桓靈紀王梁郭賀蘇章梁冀馮鯤袁安張酺郭鎭霍醑橋玄楊秉段熲王允黨錮何進袁術朱雋儒林獨行傳附見任光鄧隲宋弘樂恢應奉傳。 其京兆尹・〔集解〕李祖楙曰京兆尹見郅壽馮鯤翟酺陳龜楊彪劉陶蓋勳延篤宦者傳附見第五倫班超傳。 左馮翊・〔集解〕李祖楙曰左馮翊見明安質紀蓋延張湛郭丹鄭眾滕撫陳禪章八王延篤儒林傳附見陳寵王允傳。 右扶風〔集解〕李祖楙曰右扶風見趙典程秉黃琬傳附見馮異王允傳。 三人、漢初都長安、皆秩中二千石、謂之三輔。中興都雒陽、更以河南郡爲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其餘弘農・河內・河東三郡。其置尹、馮翊・扶風及太守丞奉之本位、在地理志。


百官志四第二十七後漢書二十七

續漢志集解第二十七挍補

百官志四執金吾一人及主兵器 柳從辰曰書鈔五十四引漢官儀執金吾中興以來但專徼循不預國政案通典作不預他政。 注注緹騎 官本注注作主是柳從辰曰孫輯本仍作注。 緹騎二百人集解李祖楙曰五百見宦者傳 今案亦見文苑傳下又宦者傳注引辨釋名說五百義與古今注異幷詳輿服志上集解。

中宮僕一人中興省太減二千石集解錢大昕曰當云減千石 今案本絛與後中尉條錢皆改本注曰爲本曰其實非也下已言省言改上不須更著本曰也本條自於志文主馭下叧出本注曰非衍惟減秩二千石二蓋爲之譌。

中宮冗從僕射一人主中黃門冗從注比尙書郞 比原譌封錢挍據閩本正今從之官本注不誤。

中宮永巷令一人 官本中字不提行非。

職如長秋 如原譌知據錢挍正官本不誤。

太子率更令一人職似光祿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四十七引續漢書百官志作似光祿勳掌宮殿門戶之禁郞將屯衞之士凡多十六字今案此御覽所據本異也又通典亦作似光祿勳多勳字。

太子舍人 惠棟曰舍人秦官也漢因之今案前表舍人無說此據通典補。

太子家令一人職似司農少府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四十七引本條末亦多擬廷尉也四字。

太子洗馬太子出則當直者在前導威儀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四十六引本條者字作一人二字末亦多蓋洗馬之義也六字今案此與前條擬廷尉也句均說明之辭不類本注文疑御覽有誤。

城門校尉一人主兵 案司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司字不應提行。 城門每門候一人 案城字應提行。 六百石注執板下拜 官本注下作不是柳從辰曰孫輯本漢官典職儀亦作下注云下當作不。 其餘上西門注位月惟戌 戌原譌成已正官本注不誤。 津門 錢大昭曰雒陽南面西門。 開陽門 錢大昭曰南面東頭第一門。 耗門注銘曰耗門値季月位在辰 柳從辰曰御覽一百八十三引李尤此銘下有順陽布惠貧乏是振二句劉注所引各門銘皆止二句本節錄以辨門位非其全也又耗門御覽引作旄門蓋此耗字本讀如毛無也故尤銘以貧乏爲言緣音近遂轉爲旄耳。 穀門注位光于子 官本注光作當。

北軍中侯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監五營 錢大昕曰漢官制以委任爲重不依秩祿之多寡五營校尉皆比二千石而中候以六百石監之郡國守相皆二千石而刺史以六百石察之其後政歸臺閣尙書令秩止千石而權任乃在三公之上矣。

屯騎校尉一人司馬一人千石 司字原誤提行已正官本不誤。

長水校尉一人 錢大昭曰建武七年省十五年復置。

司隸校尉一人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注都官主雒陽百官 主原譌武錢校據閩本正今從之官本注不誤。 集解惠棟曰注百官官當作姓 今案注下引博物記言都官從事掊擊貴戚則是所主者官也非民也通典亦云都官從事史至爲雄劇主察百官之犯法者惠乃謂百官當改百姓誤矣主雒陽百姓者自有雒陽令非司隸從事之職惠或疑從事不過一掾史未能主百官則未思此從事以都官名固自有說前書藝文志顏注稗官小官名漢名臣奏唐林請省置吏公卿大夫至都官稗官各減十三是也據此可知都官在稗官上而出公卿大夫下亦小官而非朝官胡騰請於桓帝得自比都官從事遂作鵠頭召大將軍西曹掾掾至膝行辭謝則當時都官從事之職權可見主雒陽百官者謂主都中四府以下曹掾眾官犯法者耳。



百官志五第二十八 州郡 縣鄕 亭里 匈奴中郞將 烏桓校尉 護羌校尉 
王國 宋衞國 列侯 關內侯 四夷國 百官奉 
後漢書二十八


令劉 昭注補
 王先謙集解

外十有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豫州刺史見光武十王周景喬玄明八王楊秉臧洪王允董卓公孫瓚袁術呂布循吏傳冀州刺史見郅壽蘇章賈琮度尙朱穆明八王劉陶李雲左雄周舉王允黨錮董卓劉虞公孫瓚袁紹傳兗州刺史見第五種張禹李恂楊秉臧洪皇甫規周舉朱雋黨錮董卓公孫瓚袁紹循吏儒林傳天文志徐州刺史見楊秉种劭陶謙袁紹傳靑州刺史見安紀魯丕郭賀法雄王望楊秉王龔臧洪周舉趙岐陳蕃黃琬黨錮公孫瓚袁紹劉表儒林傳荊州刺史見靈紀郭賀羊續梁冀馮緄度尙揚琁徐璆楊震楊秉欒巴李固劉表方術逸民西南夷傳天文志楊州刺史見靈獻紀馬嚴滕撫劉般張禹臧洪黨錮許劭朱雋陶謙袁術獨行傳天文志幷州刺史見靈紀蘇張仲長統周舉趙岐皇甫規段熲王允郭太董卓袁紹劉焉呂布傳涼州刺史見安靈獻紀馬嚴鄭興陳龜种暠种劭傅燮蓋勳皇甫規張奐段熲黨錮董卓劉焉宦者傳益州刺史見安桓獻紀公孫述楊秉种暠种劭黨錮劉表劉焉西南夷傳幽州刺史見靈紀寇榮耿夔馬嚴馮緹楊琁黨錮劉虞袁紹東夷鮮卑傳交阯刺史見順靈紀賈琮度尙楊琁朱雋南蠻傳天文志。 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 古今注曰、「常以春分行部、郡國各遣一吏迎界上。」諸書不同也。〔集解〕李祖楙曰前書元封五年於冀豫兗徐靑荊楊幷益幽涼朔方交阯州各置刺史一人中興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幷幷州爲十二州置牧各一人。 成帝更爲牧、秩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前書綏和元年更名牧哀帝建平十二年復爲刺史見朱博傳元壽二年復爲牧。 建武十八年、復爲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 蔡質漢儀曰、「詔書舊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卽不省。一條、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陵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爲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爲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怙恃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貨賂、割損政令。諸州刺史初除、比諸持板揖不拜。」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幷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間・淸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鴈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幷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眞・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爲・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爲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幷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幷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靑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獻帝春秋曰、「孫權以步隲行交州刺史。」東觀書曰、「交趾刺史、持節。」〔集解〕錢大昕曰注二十二郡案二十二郡之名不見於郡國志者凡六西平郡蓋分金城置(晉志領西都臨羌長寧安夷四縣。)西郡蓋分張掖置(晉志領日勒刪丹仙提萬歲蘭池五縣。)西海郡獻帝興平二年置卽張掖居廷屬國也(晉志領居延一縣。)漢興郡蓋曹公分關中置永陽郡則獻帝初平四年分漢陽置也惟東安南一郡無可考疑本作南安而衍東字耳秦中記中平五年分漢陽置南安郡晉志南安郡領豲道新興中陶三縣又案東漢始以屬國都尉領域比于郡守嗣後內地分置都尉亦得稱郡晉泰始初置滎陽郡蓋因魏之滎陽都尉也魏志季通傳太祖分汝南二縣以通爲陽安都尉而趙儼傳云袁紹遣使招誘豫州諸郡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季通急錄戶調此亦以都尉爲郡之證也裴松之引魏略云李勝嘗爲滎陽太守(當在魏主芳之世。)似魏世已有滎陽郡矣惠棟注凡十三郡下凡十四郡北宋本無兩郡字。 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 胡廣注曰、「巡謂驛馬也。縣次傳駕之、以走疾、猶言古附遂。」〔集解〕官本考證曰注猶言古附遂何焯校本作猶古言附遂惠棟曰北宋本作猶古言。 錄囚徒、 胡廣曰、「縣邑囚徒、皆閱錄視、參考辭狀、實其眞僞。有侵冤者、卽時平理也。」 考殿最。 胡廣曰、「課第長吏不稱職者爲殿、舉免之。其有治能者爲最。察上尤異州、又狀州中吏民茂才異等、歲舉一人。」 初歲盡詣京都奏事、 胡廣曰、「所察有條應繩異者、輒覆問之、不茹柔吐剛也。歲盡、齎所狀納京師、名奏事、差其遠近、各有常會。」 中興但因計吏。 胡廣曰、「不復自詣京師、其所道皆如舊典。」東觀書曰、「和帝初、張酺上言、『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擾、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爲故事。臣愚以爲刺史視事滿歲、可令奏事如舊典、問州中風俗、恐好惡過所道、事所聞見、考課眾職、下章所吿、及所自舉有意者賞異之、其尤無狀、逆詔書、行罪法、冀勅戒其餘、令各敬愼所職、於以衰滅貪邪便佞。』」韓詩外傳曰、「王者必立牧、方三人、所以使闚遠牧眾也。遠方之民、有飢寒而不得衣食、獄訟而冤失、職賢而不舉者、入吿天子。天子於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敎、有不得爾者邪。如何乃有飢寒而不得衣食、獄訟而冤失、職賢而不舉。』然後其君退而與其卿大夫謀之。遠方之民聞、皆曰、『誠天子也。』夫我居之辟、見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見我之明也。可欺乎哉。故牧者所以開四目、通四聰。」〔集解〕惠棟曰注可欺乎哉北宋本重出可欺乎哉李祖楙曰光武紀建武十一年斷州牧自還奏事後遂因之不改。 皆有從事史・假佐。〔集解〕李祖楙曰州從事史見李憲蓋延朱浮虞延桓榮班固第五種袁安王充李恂崔駰楊秉蓋勳史弻陳蕃王允竇武劉虞公孫瓚袁紹劉表劉焉酷吏獨行儒林方術西南夷傳天文五行志。 本注曰、員職略與司隸同、〔集解〕李祖楙曰宋書刺史官屬有別駕從事史一人從刺史行部治中從事史一人主財穀簿書兵曹從事史一人主兵事部從事史每郡各一人主察非法主簿一人錄閣下眾事省署文書門亭長一人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一人主選孝經師一人主試經月令師一人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一人平律簿曹書佐一人主簿書典郡書佐每郡各一人主一郡文書漢制也案司隸有別駕從事史校尉行部奉引總錄眾事刺史職如司隸行部故有別駕從事見陳禪陳蕃王允袁紹劉表陶謙劉焉獨行傳部從事見喬玄獨行傳主簿見劉焉呂布傳。 無都官從事、其功曹從事爲治中從事。〔集解〕李祖楙曰治中從事見王充陳禪傅燮袁紹獨行方術傳。 豫州部郡國六、冀州部九、兗州部八、徐州部五、靑州部六、荊州部七、揚州部六、益州部十二、涼州部十二、幷州部九、幽州部十一、交州部七、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國相、〔集解〕李祖楙曰二十七王國冀州部八鉅鹿常山中山安平(原樂成郡安帝改。)淸河(桓帝改曰甘陵。)河間趙國勃海也豫州部四梁國陳國(卽淮陽王國章帝改。)沛國魯國也兗州部四東平任城濟北濟陰也徐州部五東海琅邪彭城下邳(原臨淮郡明帝改。)廣陵也靑州部五濟南平原樂安(原千乘郡和帝改。)北海齊國也揚州部一九江也(卽阜陵王國。)。 其七十一郡太守。其屬國都尉。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世祖幷省郡縣四百餘所、後世稍復增之。 臣昭曰、昔在先代、列爵殊等、九服不同、畿荒制異。雖連帥相司、牧伯分長、而封疆置限、兼庸有數、如身之使臂、手之使指、故能高卑相固、遠近維緝、羣后克穆、共康兆庶。爰及周衰、稍競吞廣、邦國侵爭、遞懷貪略、猶厯數百年、乃能成其幷一、豈非樹之有本、使其然乎。秦兼天下、開設郡縣、孤立獨王、卽以顚亡。漢祖因循、雖不頓革、分置子弟、終龕諸呂之難、漸剖列郡、以減大都之權。後嚴安之徒、猶慷慨發憤、謂千里之威、卽古之彊國、慮非安本無窮之計也。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監糾非法、不過六條、傳車周流、匪有定鎭、秩裁數百、威望輕寡、得有察舉之勤、未生陵犯之釁。成帝改牧、其萌始大、旣非識治之主、故無取焉爾。世祖中興、監乎政本、復約其職、還遵舊制、斷親奏事、省入惜煩、漸得自重之路。因茲以降、彌於歲年、母后當朝、多以弱守、六合危動、四海潰弊、財盡力竭、綱維撓毀、而八方不能內侵、諸侯莫敢入伐、豈非幹强枝弱、控制素重之所致乎。至孝靈在位、橫流旣及、劉焉徼僞、自爲身謀、非有憂國之心、專懷狼據之策、抗論昏世、薦議愚主、盛稱宜重牧伯、謂足鎭壓萬里、挾姦樹算、苟罔一時、豈可永爲國本、長期勝術哉。夫聖主御世、莫不大庇生民、承其休謀、傳其典制。猶云事久弊生、無或通貫、故變改正服、革異質文、分爵三五、參差不一。況在豎騃之君、挾姦詐之臣、共所創置、哉焉可仍因。大建尊州之規、竟無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紹取冀、下制書于燕・朔、劉表制南、郊天祀地、魏祖據兗、遂構皇業、漢之殄滅、禍原乎此。及臻後代、任寄彌廣、委之邦宰之命、授之斧鉞之重、假之都督之威、開之征討之略。晉太康之初、武帝亦疑其然、乃詔曰、「上古及中代、或置州牧、或置刺史、置監御史、皆總綱紀、而不賦政、治民之事、任之諸侯郡守。昔漢末四海分崩、因以吳・蜀自擅、自是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此一時之宜爾。今賴宗廟之靈、士大夫之力、江表平定、天下合之爲一、當韜戢干戈、與天下休息。諸州無事者罷其兵、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出頒詔條、入奏事京城。二千石專治民之重、監司淸峻於上、此經久之體也。其便省州牧。」晉武帝又見其弊矣、雖有其言、不卒其事、後嗣纘繼、牧鎭愈重、據地分爭、竟覆天下。昔王畿之大、不過千里、州之所司、廣袤兼遠。爭彊虎視之辰、遷鼎革終之日、未嘗不藉藩兵之權、挾董司之力、逼迫伺隙、陵奪沖幼。其甚者臣主揚兵、骨肉戰野、昆弟梟懸、伯叔屠裂。末壯披心、尾大不掉、旣用此始、亦病以終。傾輈愈襲、莫或途改、致雒京有銜璧之痛、秦臺有不守之酷。胡・羌遞興、氐・鮮更起、摩滅羣黎、流禍百世。堅冰所漸、兼緣茲蠹。嗚呼。後之聖王、必不久滯斯迹、靈長之終、當有神算。不然、則雄捍反拒之事、懼甚於此心、憑彊作害之謀、方盛於後意。 凡州所監都爲京都、置尹一人、二千石、〔集解〕錢大昕曰案京都置尹一人志正文也上六字乃注文譌舛不可通子謂監都之都當作部以上文云每州部郡國若干因改部字義以足成之當云凡州所監爲部字譌又傎倒其文耳。 丞一人。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爲長史。 古今注曰、「建武六年三月、令郡太守・諸侯相病、丞・長史行事。十四年、罷邊郡太守丞、長史領丞職。」〔集解〕惠棟曰漢官曰太守秦官也秦滅諸侯用李斯議分天下爲三十六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李祖楙曰太守丞見順紀桓譚孔奮羊續劉平謝弻臧洪西南夷傳邊郡丞稱長史如索班爲敦煌長史(見班勇傳。)蓋勳爲漢陽長史(見本傳。)田颯爲隴西長史上官鴻爲金城長史(見西羌傳。)馬襄爲西河長史(見匈奴傳。)是也前書郡有長史掌兵馬秩六百石。 王國之相亦如之。每屬國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安定屬國都尉見桓紀皇甫規張奐傳張掖屬國都尉見竇融馮勤儒林傳張掖居延屬國都尉見劉般傳廣漢屬國都尉見馮緄傳遼東屬國都尉見安紀段熲方術傳蜀郡屬國都尉見方術傳蜀郡西部都尉見南蠻傳前書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顏注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園如居延屬國等是居廷匈奴中地也。 丞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公孫瓚爲遼東屬國長史蓋卽都尉丞如上邊郡稱長史例也見瓚傳。 本注曰、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姦。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辠法、論課殿最。 案律有無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漢書音義曰、「文無所枉害。」蕭何以文無害爲沛主吏掾。 歲盡遣吏上計。 盧植禮注曰、「計斷九月、因秦以十月爲正故也。」〔集解〕惠棟曰此周禮小行人秋獻功注也李祖楙曰上計吏見度尙楊秉公孫瓚文苑獨行東夷傳律厤禮儀志計者計簿也舊制使郡丞奉歲計詣京師上之。 幷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前書孝武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與計偕拜郞中中廢中興和帝永元十四年復補郞官(桓帝復罷見楊秉傳。)當時帝以所舉孝廉每與郡口率不均乃從丁鴻議令郡口二十萬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見鴻傳。)唯緣邊郡口十萬則歲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稍異(見和紀。)順帝陽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牋奏乃得應選据此舉孝廉之例亦隨時隨地而爲制也。 典兵禁、僃盜賊、〔集解〕先謙曰典上疑當有尉一人三字而奪之。 景帝更名都尉。〔集解〕李祖楙曰前表秦每郡置尉一人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此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郡亦有時不置太守幷職於都尉。 武帝又置三輔都尉各一人、譏出入。〔集解〕李祖楙曰京輔都尉見張宗傳左輔都尉見鄧禹傳右輔都尉見劉玄傳。 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穀。〔集解〕李祖楙曰建武八年以梁騰爲酒泉典農都尉見梁統傳明帝永平十六年開伊吾盧屯田置宜禾都尉主之蓋農都尉比也見西域傳。 又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集解〕李祖楙曰前漢以典屬國掌蠻夷降者中興後無典屬國但置屬國都尉掌之。 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幷職太守、無都試之役。 古今注曰、「六年八月、省都尉官。」應劭曰、「每有劇賊、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之。」〔集解〕惠棟曰胡廣漢官解詁都尉下曰舊時以八月都試講習其射力以僃不虞皆絳衣戎服示揚威武折衝厭難也李祖楙曰建武初沛郡汝南都尉李忠杜詩(見本傳。)河南都尉張宗(見本傳。)歐陽歙(見儒林傳。)千乘都尉何寵(見何敞傳。)河東都尉樊曄(見酷吏傳。)太山都尉夏恭(見文苑傳。)武陵都尉温序(見獨行傳。)皆在未省以前建武七年又罷護漕都尉(見本紀。)唯扶風都尉未省獻帝初平元年始罷之(見本紀。)。 省關都尉、〔集解〕李祖楙曰函谷關也建武初以陰識爲關都尉鎭函谷是也(見識傳。)九年省十九年復置後不云省史亦無攷靈帝中平元年又置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八關都尉(竝見皇甫嵩傳。)据此函谷關都尉蓋中省仍置也。 唯邊郡往往置都尉〔集解〕李祖楙曰邊郡各都尉如會稽東部都尉見順紀敦煌酒泉張掖都尉見竇融傳遼東都尉見馮緄傳交阯都尉見胡廣傳安定都尉見傅燮傳九眞都尉見黨錮傳會稽西部都尉見獨行傳案明帝時有京輔都尉陳訢(見馬武傳。)九江都尉滕撫(見本傳。)桓帝時太山都尉侯章(見桓紀。)抗徐(見度尙傳。)孔宙(見融傳。)是內郡亦往往置之不僅邊郡順紀永壽元年置太山琅邪都尉注云因寇賊不息故也與上應說合。 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集解〕李祖楙曰本紀和帝永元元年復置西河上郡屬國都尉十五年復置遼東西部都尉安帝永初元年分犍爲南郡爲屬國都尉二年分廣漢北部爲屬國都尉延光二年分蜀部西部爲屬國都尉(竝見西南夷傳。)順帝陽嘉二年復置隴西南部都尉西羌西南夷傳復有金城西部都尉官此皆分縣治民也。 安帝以羌犯法、三輔有陵園之守、乃復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 應劭漢官曰、「蓋天生五材、民幷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尙矣。易稱『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春秋『三時務農、一時講武。』詩美公劉『匪居匪康、入耕出戰、乃裹餱糧、干戈載揚、四方莫當。』自郡國罷材官騎士之後、官無警僃、實啓寇心。一方有難、三面救之、發興雷震、煙蒸電激、一切取辨、黔首囂然。不及講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驅之以卽强敵、猶鳩鵲捕鷹鸇、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戰常負、王旅不振。張角懷挾妖僞、遐邇搖蕩、八州幷發、煙炎絳天、牧守梟裂、流血成川。爾乃遠徵三邊殊俗之兵、非我族類、忿鷙縱橫、多僵良善、以爲己功、財貨糞土。哀夫民氓遷流之咎、見出在茲、不敎而戰、是謂棄之、跡其禍敗、豈虛也哉。春秋家不藏甲、所以一國威抑私力也。今雖四海殘壞、王命未洽、可折衝壓難、若指於掌、故置右扶風。」〔集解〕李祖楙曰京兆虎牙都尉見安桓紀耿恭趙岐公孫瓚西羌傳天文志右扶風都尉見皇甫規西羌傳漢官曰涼州近羌數犯三輔都尉將兵護園林秩比二千石解見西羌傳先謙曰官本於掌作以掌。 皆置諸曹掾史。 新論曰、「王莽時置西海郡、令其吏皆百石親事。」一曰爲四百石、二歲而遷補。 本注曰、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 蔡質漢儀曰、「河南尹掾出考案、與從事同。」〔集解〕惠棟曰注尹北宋本作府。 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集解〕李祖楙曰郡功曹史見皇后紀彭寵公孫述寇恂任光馬棱馮勤吳良申屠剛鮑永郅惲杜詩廉范王堂樊準虞延周章曹襃桓曄法雄班固樂恢張禹袁安袁閎張酺韓稜爰延王充陳禪橋玄王龔臧洪馬融鍾皓陳寔吳祐皇甫規黨錮許劭竇武循吏儒林獨行列女東夷傳(漢官儀云功曹督郵部之極位亦稱右曹解見張酺傳。)。 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集解〕李祖楙曰郡五官掾見任光邳彤蘇不韋李雲酷吏獨行西羌傳。 其監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集解〕李祖楙曰郡督郵見馮異馬嚴伏隆郅惲蘇不章虞延鄭弘班固鍾離意何敞橋玄周燮陳球陳寔黨錮儒林獨行方術傳。 正門有亭長一人。〔集解〕李祖楙曰門亭長見陳寔儒林傳。 主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集解〕李祖楙曰主記室史見袁安傳。 無令史。閣下及諸曹各有書佐、幹主文書。 漢官曰、「河南尹員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官屬掾史五人、四部督郵吏部掾二十六人、案獄仁恕三人、監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學守助掾六十人、書佐五十人、循行二百三十人、幹小史二百三十一人。」〔集解〕惠棟曰幹漢碑皆作干古字通也案獄仁恕魯恭傳有仁恕掾肥親是也百石卒吏朱錫鬯云黃霸傳補左馮翊二百石卒吏蓋秩有不同故舉石之多寡以別之卒租勿切又書佐漢律郡卒吏書佐各十人又循行二百二作一趙明誠曰晉書職官志州縣吏皆有循行案北海相景君碑陰載故吏自都昌召邱暹而下十九人皆作修行豈循脩二字書相類遂至訛謬耶案王充論衡曰一縣佐吏之材任郡掾史一郡脩行之能堪州從事然而郡不召佐史州不取脩行者巧習無害文少德高也證此則循行富作脩行無疑矣李祖楙曰郡倉曹掾見獨行傳戶曹掾見郅惲循吏儒林獨行方術傳決曹掾見王霸郭躬應奉周燮循吏酷吏獨行傳賊曹掾見銚期黨錮酷吏傳兵曹掾見杜茂朱浮東夷傳漕水掾見方術傳仁恕掾見魯恭傳文學掾見楊厚崔駰陳寔儒林文苑方術傳門下掾見公孫述寇恂祭遵吳良郅惲袁安崔駰种暠獨行傳主簿見王堂袁安种暠朱雋循吏獨行南蠻傳書佐見樊準蔡邕酷吏傳小史見吳祐傳。 屬官、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侯國之相、秩次亦如之。 應劭漢官曰、「前書百官表云、萬戶以上爲令、萬戶以下爲長。三邊始孝武皇帝所開、縣戶數百而或爲令。荊・揚江南七郡、惟有臨湘・南昌・吳三令爾。及南陽穰中、土沃民稠、四五萬戶而爲長。桓帝時、以江南陽安爲女公主邑、改號爲令、主薨復復其故。若此爲繫其本。俗說令長以水土爲之、及秩高下、皆無明文。班固通儒、述一代之書、斯近其眞。」〔集解〕惠棟曰注以江南陽安江誤當作汝南陽安縣屬汝南也順帝女華延熹元年封陽安公主。 本注曰、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姦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 胡廣曰、「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功多尤爲最者、於廷尉勞勉之、以勸其後。負多尤爲殿者、於後曹別責、以糾怠慢也。諸對辭窮尤困、收主者、掾史關白太守、使取法。丞・尉縛責、以明下轉相督勅、爲民除害也。明帝詔書不得僇辱黃綬、以別小人吏也。」

凡縣主蠻夷曰道。公主所食湯沐曰國。〔集解〕錢大昕曰國富作邑李祖楙曰前表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縣萬戶以上爲令、不滿爲長。侯國爲相。皆秦制也。 史記秦幷天下、夷郡縣、銷兵刃、示不復用。 丞各一人。〔集解〕李祖楙曰縣丞見耿恭儒林傳。 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集解〕李祖楙曰洛陽左尉見橋玄傳。 本注曰、丞署文書、典知倉獄。尉主盜賊。凡有賊發、主名不立、則推索行尋、案察姦宄、以起端緖。 應劭漢官曰、「大縣丞左右尉、所謂命卿三人。小縣一尉一丞、命卿二人。」〔集解〕李祖楙曰縣尉見賈復魯恭丁鴻逸民傳案漢時守相丞尉皆命於朝廷曹掾以下則用本郡之人由郡縣自辟除之常居門下故諸掾常以門下爲號和安紀陳寵黨錮傳可參證。 各署諸曹掾史。本注曰、諸曹略如郡員、〔集解〕李祖楙曰縣功曹見袁安爰延橋玄列女傳主薄見爰延循吏獨行傳門下書佐見朱雋酷吏傳門下史見种暠傳縣又有幕門候吏見方術傳。 五官爲廷掾、〔集解〕李祖楙曰縣廷掾見任光爰延酷吏傳。 監鄕五部、春夏爲勸農掾、秋冬爲制度掾。 漢官曰、「雒陽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員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鄕有秩・獄吏五十六人、佐史・鄕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嗇夫・假五十人、官掾史・幹小史二百五十人、書佐九十人、循行二百六十人。〔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明帝幸鄴賜縣掾史及門闌走卒注云伍伯鈴下(見酷吏傳。)侍閣門闌(卽門士見郭太傳。)部署街里走卒(見虞詡獨行傳。)皆有程品多少隨所典領詳輿服志獄吏見王霸袁敞虞詡傳前表縣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按少吏亦作小吏見章紀。

鄕置有秩・三老・〔集解〕李祖楙曰三老見各紀循吏傳。 游徼。〔集解〕李祖楙曰游徼見臧宮獨行傳。 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 漢官曰、「鄕戶五千、則置有秩。」〔集解〕惠棟曰倉頡廟人名碑曰蓮勺左鄕有秩池陽左鄕有秩池陽集水有秩殽阬君神祠碑曰有秩長安賈福李翕碑云敕衡官有佚街彈碑曰有秩定陵杜則趙明誠曰前漢掌故以鄕有秩補太守卒吏百官志云云然則有秩蓋六鄕吏民也案仲長統傳注引十三州志曰有秩嗇夫得假半章印。 掌一鄕人、 風俗通曰、「秩則田間大夫、言其官裁有秩耳。」 其鄕小者、縣置嗇夫一人。 風俗通曰、「嗇者、省也。夫、賦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賦。」〔集解〕惠棟曰黃恭交廣記曰秦兼天下又除附庸爲鄕有鄕則有里今之嗇夫是也鄕之爲言境也言在人境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也夫之爲言扶也扶助縣國無自專之威也說文鄕國離邑民所封鄕也嗇夫別治封圻之內六鄕六卿治之李祖楙曰鄕嗇夫見任光鄭弘鄭玄第五倫爰延吳祐傳嗇夫中興後園陵廟亦往往置之知祭事徵求諸事不僅鄕也見宗室四王三侯蓋延傳。 皆主知民善惡、爲役先後、知民貧富、爲賦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敎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爲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集解〕惠棟曰及作爲何晏景福殿賦曰爰有禁楄勒分翼張承以陽馬列以員方李善曰楄附陽馬之短桷也說文關西謂旁曰萹扁署也从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桷署雖殊爲文之義則一也扁與楄同補沔反一音必綿切。 游徼掌徼循、禁司姦盜。又有鄕佐、屬鄕、主民收賦稅。 風俗通曰、「國家制度、大率十里一鄕。」〔集解〕李祖楙曰前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鄕鄕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敎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盜賊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鄕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亭有亭長、以禁盜賊。〔集解〕李祖楙曰亭長見劉玄賈復傅俊臧宮虞延趙孝鍾離意李固循吏獨行方術逸民傳。 本注曰、亭長、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 漢官儀曰、「民年二十三爲正、一歲以爲衞士、一歲爲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陣。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會都試、課殿最。水家爲樓船、亦習戰射行船。過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置長史一人、丞一人、治兵民。當兵行長領。置部尉・千人・司馬・候・農都尉、皆不治民、不給衞士。材官・樓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爲民就田。應合選爲亭長。亭長課徼巡。尉・游徼・亭長皆習設僃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劒、甲鎧。鼓吏赤幘行縢、帶劒佩刀、持楯被甲、設矛戟、習射。設十里一亭、亭長・亭候、五里一郵、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姦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賊。」風俗通曰、「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蓋行旅㝛會之所館。亭史舊名負弩、改爲長、或謂亭父。」〔集解〕官本考證曰注過郡太守過本亦作邊惠棟曰周禮遺人職曰三十里有㝛鄭元曰㝛可止㝛若今之亭有室矣風俗通曰亭長者一亭之長率也又注或謂亭父方言云楚東海之間亭父謂之亭公卒謂之弩父李祖楙曰獨行傳王忳除郡令到官至漦亭亭長曰亭有鬼數殺過客不可㝛忳曰仁德勝邪何鬼之避卽入亭止㝛而漢時亭爲行旅㝛會之地可知矣。

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吿。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檢察。民有善事惡事、以吿監官。 風俗通曰、「周禮五家爲鄰、四鄰爲里。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同事舊欣、通其所也。」〔集解〕先謙曰官本舊欣作春秋。

邊縣有障塞尉。〔集解〕李祖楙曰陳禪爲玄菟候城障尉(見禪傳。)卽障塞尉也漢制每塞要處別築爲城置人守塞候望謂之候城卽障也建武初匈奴諸胡犯塞遣將分障塞(見祭彤傳。)永建元年嚴勅障塞繕設屯僃(見順紀。)此障塞之證也竝見馬成馬援班勇應劭南蠻西羌傳。 本注曰、掌禁僃羌夷犯塞。 太公陰符曰、「武王問太公、『願聞治亂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爲治、其亂者何。』太公曰、『故吏重罪有十。』武王問、『吏之重罪。』太公曰、『一、吏苛刻、二、吏不平、三、吏貪污、四、吏以威力迫脅於民、五、吏與史合姦、六、吏與人亡情、七、吏作盜賊、使人爲耳目、八、吏賤買賣貴於民、九、吏增易於民、十、吏振懼於民。夫治者有三罪、則國亂而民愁盡有之、則民流亡而君失其國。』武王曰、『民亦有罪乎。』太公曰、『民有十大於此、除者則國治而民安。』武王曰、『十大何如。』太公曰、『民勝吏、湻大臣、一大也。民宗强、侵陵羣下、二大也。民甚富、傾國家、三大也。民尊親其君、天下歸慕、四大也。眾暴寡、五大也。民有百里之譽、千里之交、六大也。民以吏威爲權、七大也。恩行於吏、八大也。民服信、以少爲多、奪人田宅、贅人妻子、九大也。民之基業畜產爲人所苦、十大也。所謂一家害一里、一里害諸侯、諸侯害天下。』武王曰、『絕吏之辠、塞民之大、奈何。』大公曰、『察民之暴吏、明其賞、審其誅、則吏不敢犯辠、民不敢大也。』武王曰、『是民吏相伺、上下不和而結其讐。』太公曰、『爲君守成、爲吏守職、爲民守事。如此、各居其道則國治、國治則都治、都治則里治、里治則家治、家治則善惡分明、善惡分明則國無事、國無事則吏民外不懷怨、內不徼事。』」〔集解〕惠棟曰注賤買賣貴於民賣貴作貴賣。 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士、給均本吏。本注曰、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 胡廣曰、「鹽官掊坑而得鹽、或以鑿井煮海水而以得之者。鑄銅爲器械、當鑄冶之時、扇熾其火、謂之鼓鑄。」 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稅物。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在所諸縣均差吏更給之、置吏隨事、不具縣員。

使匈奴中郞將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使匈奴中郞將見光武和順桓靈紀郭丹鄭眾陳龜楊秉种暠臧洪皇甫規張奐郭太竇武南匈奴鮮卑傳天文五行志。 本注曰、主護南單于。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集解〕李祖楙曰匈奴中郞將從事見南匈奴傳司馬見張奐傳。 掾隨事爲員。護羌・烏桓校尉所置亦然。 應劭漢官曰、「擁節、屯中步南、設官府掾史。單于歲遣侍子來朝、謁者常送迎焉、得賂弓馬氈罽他物百餘萬。謁者事訖、還具表付帑藏、詔書勅自受。」〔集解〕惠棟曰注擁節屯中步鄭元禮記注曰節所以明信輔君命也今漢使者擁節李祖楙曰本紀建武六年匈奴遣使奉獻使中郞將韓統報命中興與匈奴通始此十四年中郞將劉襄使匈奴報命此皆以中郞將權其事也二十六年遣中郞將段彬授南單于璽書設官府令入居雲中將兵屯西河美稷以衞護之乃置眞焉或稱護匈奴中郞將詳見匈奴傳。

護烏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護烏桓校尉見安和順靈紀鄧訓耿夔耿恭竇固應劭劉陶黨錮劉虞公孫瓚西羌烏桓鮮卑傳天文五行志。 本注曰、主烏桓胡。 應劭漢官白、「擁節。長史一人、司馬二人、皆六百石。竝領鮮卑。客賜質子、歲時胡市馬。」晉書曰、「漢置東夷校尉、以撫鮮卑。」〔集解〕惠棟曰應劭漢官儀曰護烏桓校尉孝武時烏桓屬漢始于幽州置之又注客賜質子歲時胡市馬烏桓傳客作賞胡作互李祖楙曰鳥桓校尉司馬見公孫瓚傳前書護鳥桓校尉武帝初置秩二千石擁節以護內附烏桓使不得與匈奴通後幷於匈奴中郞將中興建武中從班彪議復屯上谷甯城後或以中郞將護之見盧植傳。

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護羌校尉見光武明章和安順桓靈紀隗囂鄧訓竇融馬嚴陳寵梁慬龎參蓋勳馬融皇甫規段熲王允董卓循吏獨行西羌傳天文五行志。 本注曰、主西羌。 應劭漢官曰、「擁節。長史・司馬二人、皆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護羌校尉長史見鄧訓傳從事見獨行西羌傳主簿見獨行傳武帝時諸羌爲寇叛服無常乃置校尉持節擁護降羌王莽亂遂罷建武九年從班彪議以牛邯爲之一如舊制邯卒官省明帝永平元年以謁者竇林領校尉林誅以謁者郭襄領之襄免官復省章帝建初元年復以度遼將軍吳棠領校尉棠免後以鄰郡太守代行其事不復專設詳見西羌傳又有護西域都尉(見明章和安順紀鄭弘班超梁慬傳。)戊己諸校尉(見明章和順紀耿恭班超班勇梁慬李恂董卓傳五行志。)長史(見章安和順紀班超班勇梁慬傳。)司馬(見順紀耿恭傳。)諸部候詳見西域傳。

皇子封王、其郡爲國、每置傅一人、〔集解〕李祖楙曰王國傅見宗室四王三侯光武十王明八王章八王杜林何敞儒林傳。 相一人、〔集解〕李祖楙曰王國相見隗囂魯恭魯丕劉寬趙熹宋弘韋彪郭丹鮑永王堂鄭弘賈達張宗王扶劉般劉愷趙咨鍾離意宋均張禹袁閎韓稜周景郭鎭陳寵霍醑徐璆明八王橋玄崔瑗楊震楊秉章八王陳球欒巴張衡黃琬荀淑荀爽陳紀李燮杜喬吳祐史弻孔融陳蕃黨錮朱儁劉虞呂布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獨行列女傳五行志。 皆二千石。本注曰、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不臣也。相如太守。有長史、如郡丞。〔集解〕李祖楙曰馬融爲河間王廏長史見融傳常山王長史劉洪見律厯志。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旣廣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職傅爲太傅、相爲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國家唯爲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胡廣曰、「後漢妾數無限別、乃制設正適、曰妃、取小夫人不得過四十人。」 至景帝時、吳・楚七國恃其國大、遂以作亂、幾危漢室。及其誅滅、景帝懲之、遂令諸王不得治民、令內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武帝改漢內史・中尉・郞中令之名、 前書曰、「改漢內史爲京兆尹、中尉爲執金吾、郞中令爲光祿勳。」 而王國如故、員職皆朝廷爲署、不得自置。至漢成帝省內史治民、更令相治民、 漢舊儀曰、「大司空何武奏罷內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參職。是後中尉爭權、與王相奏、常不和也。」 太傅但曰傅。 臣昭曰、觀乎高祖之創業也、豈直鴻勳碩德、大庇羣生、蕩其毒虐、厝之和泰而已哉。至於謀深慮久、封建子弟、蕃維盤固、規謀宏遠。及於三趙不終、燕靈夭絕、齊・代・淮・楚皆爲外重、故宋昌曰、「外畏齊・楚・淮南。」斯非效與。事過則弊、孰或通之。全國之難、誠固財物之富、作衞之益、亦旣得之於前矣、故賜以几杖、用息姦謀。嗣隕局下、怨生有以、逮連師構亂、兵交梁闕、禦侮摧寇、肇自密戚。景帝遂削蕃國之權、刻骨肉之援、封爲君而不聽治其民、置爲主而稍賤其臣、矯枉過甚、遂臻於此。呂・霍之危朝、后族愈貴於來寵、吳・楚之叛奔、侯王恆借以受誚、故賈誼欲眾建以少其力、列虛以侯其生、此乃達觀深識、監於親陪之要者也。冢嗣必傳萬里之地、分支欲使動搖不得、於經維遠算、且已礙矣。復哀平之際、劉氏徧於四海、宗正著錄、遂以萬數。及乎後漢、彌循前迹、光武十子、竝列畿外近郡、孝明八國、不能開庇遠民。國近則不可以大、不大則不足爲强、此所以本枝之援、終以少固。若使漢分兩越置二三親國、剖吳・楚樹數四列蕃、割遼海而分皇枝、開隴蜀而王子弟、使主尊顯、依漢初之貴、民無定限、許滋養之富、若有昬虐之嗣、可得廢而不得削、必傳劉氏。民信所奉、發其侵伐兼幷之釁、峻其他族篡殺之科、制其入貢輕重之法、疏其來朝往復之數。君君臣臣、永許百世之期、一國之民、長無遷動之志、四方得志、聽離官列封、懷賢抱智、隨所適樂土。强弱相侔、遠近相推、舉其大歸、略其小滯、與其畫一、班之海內。天子之朝、自非異姓僭奪、不得興勤王之師。諸蕃國、自非雜互篡主、不降討伐之詔。犬牙相經、共爲嚴國、雖王莽善盜、將何因而敢竊、曹操雄勇、亦安能以得土。斯無俟極聖然克行、明賢麤識亦足立。故父子首足也、昆弟四肢也、當使筋骨髓血、動靜足以相勝、長短大小、幹用足以相衞。豈有割脛致腹、取骨肉以增頭、剗背露骨、剝膏腴以裨頷、而謂顱顙魁岸、可得比壽松・晉、喉咽擁腫、必能長生久視哉。漢氏得之微、猶能四百載、魏人失之甚、不滿數十年。爰自晉世、矯枉太過、入列皇朝、非簡賢之授、唯親是貴、無愚智之辨。不能勝衣冠、早據公相之尊、童蒙幼子、遄登槐嶽之位。職應論道、而未離保母之養、續侯賦政、而服二三尺衣。英賢大度、稟彼昬稚、高才碩儒、恭承藐識。公餗覆而不憂、美錦碎而愈截。兼授若流、迴遷競路、才駑任重、功尠釁多。曉比名於公旦、夕同辠於盜跖、襃稱無位、可以充德、貶退刑轘、不足以塞咎。威力强濟、聲實隆重、嫌猜畏逼、身受其弊。覆滅分體、若梟仇寇、齏粉同氣、有過他逆。忠貞之士、橫羅其凶、志節之人、狼狽其禍。閼伯・實沈、繼踵史筆、顯思顯甫、比有國書。趙倫以憃愚排天、齊攸以賢明謝世、枉鬱殄夷、冤孫就盡、不可勝載矣。豈周・漢之君多孝悌之性、晉・宋之主稟豺狼之情、蓋事勢使之然也。朝行斯術、夕窮崩亂、未能革悛、來事愈甚。蒼生爲此將盡矣、四海爲此搆賊矣。(〔集解〕先謙曰官本賊作䠞是。)聖帝英君、欲反斯敗、必當更開同姓之國、置不增之約、罷皇胤入宮之禍、守盟牲礪河之篤、乃可還險墜之路、反乎全安之轍也。〔集解〕惠棟曰注比壽松晉松晉赤松王子晉也先謙曰官本威作或考證云注或力强濟聲實隆重或當作威位朝廷廷字衍。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集解〕李祖楙曰中尉見光武十王章八王傳禮儀志。 本注曰、職如郡都尉、主盜賊。 東觀書曰、「其紹封削絀者、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滅。」〔集解〕惠棟曰注滅當作減先謙曰官本作減。 郞中令一人、〔集解〕李祖楙曰郞中令見皇后紀光武十王傳。 僕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僕見江革傳。 皆千石。本注曰、郞中令掌王大夫・郞中㝛衞、官如光祿勳。自省少府、職皆幷焉。僕主車及馭、如太僕。本注曰、太僕、比二千石、武帝改、但曰僕、〔集解〕錢大昕曰注字衍此言王國之僕其初亦稱太僕武帝時始去太字耳。 又皆減其秩。治書、比六百石。本注曰、治書本尙書更名。大夫、比六百石。〔集解〕李祖楙曰中大夫見宗室四王三侯光武十王章八王傳。 本注曰、無員。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賀正月、及使諸國。本皆持節、後去節。謁者、比四百石。〔集解〕李祖楙曰謁者見安紀。 本注曰、掌冠長冠。本員十六人、後減。〔集解〕錢大昕曰此句疑有脫誤據太子洗馬注云員十六人職如謁者則王國之謁者亦宜有十六人矣漢朝謁者掌賓贊受事及上章報問則王國之謁者所掌亦宜如之或云掌冠長別是一官如禮樂長衞士長之類則員不得若是之多也先謙曰上冠去聲。 禮樂長。本注曰、主樂人。衞士長。本注曰、主衞士。醫工長。〔集解〕李祖楙曰第五倫傳建武中倫爲淮陽國醫工長。 本注曰、主醫藥。永巷長。本注曰、宦者、主宮中婢使。祠祀長。本注曰、主祠祀。皆比四百石。 自禮樂長至此、皆四百石。 郞中、二百石。〔集解〕李祖楙曰郞中見安紀劉盆子四王三侯光武十王章八王傳。 本注曰、無員。

衞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後姫常爲周承休公、〔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注武帝封周後姫嘉爲周子南君成帝封姫延爲周承休公常卽延後。 五年、封殷後孔安爲殷紹嘉公。〔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注武帝封孔吉爲殷紹嘉公安卽吉裔。 十四年、改常爲衞公、安爲宋公、以爲漢賓、在三公上。 五經通義、「二王之後不考功、有誅無絕。」鄭玄曰、「王者存二代而封及五、郊天用天子禮以祭其始祖、行其正朔、此謂通三統也。三恪者、敬其先聖、封其後而已、無殊異者也。」〔集解〕惠棟曰本紀在十三年此云十四年誤。

列侯、所食縣爲侯國。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爲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鄕・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後避武帝諱、爲列侯。〔集解〕李祖楙曰前表亦曰通侯(竝見本書馮異傳。)顏注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武帝元朔二年、令諸王得推恩分眾子土、國家爲封、亦爲列侯。舊列侯奉朝請在長安者、位次三公。中興以來、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次車騎將軍、 胡廣漢制度曰、「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特進、在三公下、不在車騎下。」 賜位朝侯、〔集解〕先謙曰官本有廷字。 次五校尉、賜位侍祠侯、〔集解〕李祖楙曰侍祠侯見鄧禹張奮劉般傳。 次大夫。其餘以胏附及公主子孫奉墳墓於京都者、亦隨時見會、位在博士・議郞下。 胡廣制度曰、「是爲猥諸侯。」 諸王封者受茅土、歸以立社稷、禮也。 胡廣曰、「諸王受封、皆受茅土、歸立社稷。本朝爲宮室、自有制度。至於列侯歸國者、不受茅土、不立宮室、各隨貧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寵。」 列土・特進・朝侯賀正月執璧云。每國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縣。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長、不臣也。但納租于侯、以戶數爲限。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集解〕李祖楙曰列侯家丞見朱暉張奮傳。 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舊有行人・洗馬・門大夫、凡五官。中興以來、食邑千戶巳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馬・門大夫。〔集解〕李祖楙曰前表惟載家丞庶子門大夫無行人洗馬。

關內侯、 如湻曰、「列侯出關就國、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與之關內之邑、食其租稅也。」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關內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 承秦賜爵十九等、爲關內侯、無土、寄食在所縣、民租多少、各有戶數爲限。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時六國未平、將帥皆家關中、故以爲號。」劉劭爵制曰、「春秋傳有庶長鮑。商君爲政、僃其法品爲十八級、合關內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義。古者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始治之、出使長之、素信者與眾相得也。故啓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軍爲將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軍、在國也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卿大夫爲稱、其在軍也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爲號、所以異在國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爲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義也。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關內侯者、依古圻內子男之義也。秦都山西、以關內爲王畿、故曰關內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然則卿大夫士下之品、皆放古、比朝之制而異其名、亦所以殊軍國也。古者以車戰、兵車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車、大夫在左、御者處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爲公士者。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於司徒曰造士、雖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褭、御駟馬者。要褭、古之名馬也。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爲車右、不復與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車左者也。六爵爲官大夫、七爵爲公大夫、八爵爲公乘、九爵爲五大夫、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然則公乘者、軍吏之爵最高者也。雖非臨戰、得公卒車、故曰公乘也。十爵爲左庶長、十一爵爲右庶長、十二爵爲左更、十三爵爲中更、十四爵爲右更、十五爵爲少上造、十六爵爲大上造、十七爵爲駟車庶長、十八爵爲大庶長、十九爵爲關內侯、二十爵爲列侯。自左庶長巳上至大庶長、皆卿大夫、皆軍將也。所將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爲名。大庶長卽大將軍也、左右庶長卽左右偏裨將軍也。」古今注曰、「成帝鴻嘉二年、令吏民得買爵、級千錢。」〔集解〕李祖楙曰本紀明帝卽位賜天下男子人二級三老孝弟力田人三級流民欲自占者人一級後各帝卽位及諸慶典據爲常憲是爵爲二十等非賜不得有也至安帝永初三年令吏民入錢穀得爲關內侯及五大夫等(五級至九級皆大夫也五大夫蓋合五級言以五級皆軍吏故在占賣之列耳。)桓帝延熹二年占賣關內侯五大夫錢各有差由是開鬻爵之風爵賞亦云濫矣案魏志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又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後世虛封之例蓋始此也。

四夷國王、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集解〕惠棟曰隸續繁長張禪等題名有邑長三人邑君三人此其證也。

百官受奉例、 古今注曰、「建武二十六年四月戊戌、增吏奉如此、志例以明也。」〔集解〕李祖楙曰光武紀建武二十六年正月詔增百官奉其千石以上減於西京舊制六百石增於舊秩。 大將軍・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奉、月百斛。千石奉、月八十斛。六百石奉、月七十斛。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三百石奉、月四十斛。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二百石奉、月三十斛。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一百石奉、月十六斛。斗食奉、月十一斛。 漢書音義曰、「斗食祿、日以斗爲計。」 佐史奉、月八斛。 古今注曰、「永和三年、初與河南尹及雒陽員吏四百二十七人奉、月四十五斛。」臣昭曰、此言豈其妄乎。若人人奉四十五斛、則四百石秩爲大優而無品、若共進奉者人不過一斗、亦非義理。 凡諸受奉、皆半錢半穀。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延平中、中二千石奉錢九千、米七十二斛。眞二千石月錢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月錢五千、米三十四斛。一千石月錢四千、米三十斛。六百石月錢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四百石月錢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三百石月錢二千、米十二斛。二百石月錢一千、米九斛。百石月錢八百、米四斛八斗。」獻帝起居注曰、「帝在長安、詔書以三輔地不滿千里、而軍師用度非一、公卿已下不得奏除。其若公田、以秩石爲率、賦與令各自收其租稅。」〔集解〕先謙曰官本注奉錢奉作舉考證云舉當作奉。

贊曰、帝道淵默、冢帥修德。寡以御眾、分職乃克。不置不監、無驕無忒。程是司徒、寧民康國。


百官志五第二十八後漢書二十八

續漢志集解第二十八挍補

百官志五外十有二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注以六條問事割損政令 今案六條據前表顏注引漢官典職儀喜則任賞任作淫煩擾苛暴剝戮黎元苛作刻戮作截怙恃榮勢怙恃作恃怙割損政令政作正通典注惟喜則任賞與此注同餘皆與師古引同又割損政令御覽二百五十四引作割剝民人與三條剝戮黎元複自係誤文。 又注今幷得河南滎陽都尉 官本注滎誤榮。 世祖幷省郡縣四百餘所後世稍復增之注漸得自重之路 官本注路作略。 凡州所監都爲京都置尹一人二千石 案凡字應提行。 集解錢大昕曰字譌又傎倒其文耳 今案後文凡縣亦以凡字起謂上六字爲注文之譌固非矣至改作凡州所監爲部亦不能以京都爲刺史部也此不過監都之都爲郡字之寫譌耳凡郡爲京師則置尹兩漢皆如此晉諱師是以變言京都。 歲盡遣吏上計注因秦以十月爲正故也 官本注末無也字。 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無都試之役注每有劇賊 官本注賊作職案都尉本以備盜賊作職非也觀順紀置太山琅邪都尉卽是因有劇賊置。 有功曹史 柳從辰曰御覽二百六十四引辨釋名曹羣也功曹吏所羣聚也。 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柳從辰曰後漢以郡督郵顯名者許慶字子伯家貧爲郡督郵乘牛車鄕里號曰軺車督郵嘗與友人談論漢無統嗣幸臣專勢世俗衰薄賢者放退慨然據地悲哭時人稱許子伯哭世又太尉聞人襲初爲郡督郵行則負擔臥則無被連麕皮以自覆不受人一湌之費均見御覽二百五十三引謝承書。 屬官秩次亦如之注荊揚江南七郡 揚原譌陽已正官本注亦誤。

凡縣主蠻夷曰道監鄕五部 官本無五字。 及學士爲民法式者集解惠棟曰及作爲 案此當是據北宋本及作爲但通典亦作及則及字不誤。 又有鄕佐屬鄕主民收賦稅注大率十里一鄕 案此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鄕注有脫誤。

邊縣有障塞尉本注曰掌禁僃羌夷犯塞注五吏與史合姦 官本注史作吏是。 六吏與人亡情七吏作盜賊使人爲耳目 今案以上二人字亦當是民字唐時功令習後漢書者兼習八志民字幷經避改此亦回改未盡者。 又注民勝吏湻大臣 官本注湻作厚。

中尉一人本注曰掌冠長冠 官本中字不提行是。 集解錢大昕曰則員不若是之多也 今案漢制諸王不得交通賓客自無賓贊報問之事通典載後漢王侯官屬亦無掌長冠官名錢氏疑非所疑皆誤也輿服志明云唯長冠諸王國謁者以爲常朝服此不過常字沿上文偶譌爲掌耳太子洗馬員十六人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在前導威儀王國謁者亦員十六人其職務自亦同於太子洗馬主爲王導威儀不必更以光祿勳屬之謁者爲比況卽謁者臺諸謁者亦以天子出奉引及主殿上時節威儀爲常職也。

百官受奉例凡諸受奉皆半錢半穀集解先謙曰考證云舉當作奉 謹案此注下文皆以月計似奉舉皆月之譌否則奉下脫月字。



文責: suite
2009.03.15 一部暫定公開開始